这些土生土长的北方女子,在舞台上扮演着小生、花旦、老生、老旦等不同年龄和身份的角色,展示着江南风韵。
当越剧这个南方剧种像其他传统文化一样遭受到现代流行文化强烈冲击,已逐渐被年轻人淡忘的时候,北京却活跃着一群特别的越剧爱好者。
这些土生土长的北方女子,在首都舞台上扮演着小生、花旦、老生、老旦等不同年龄和身份的角色,展示着江南风韵。她们不求名利,只为心中那份难以割舍的“越剧情结”,艰难而执著地走过了20多个春夏秋冬。
虽然是民间业余组织,却自导自演了越剧大戏《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北地王·哭祖庙》、《白蛇传·断桥》、《狸猫换太子·拷寇》等近百出折子戏,在北方地区普及和传播了越剧艺术。
她们,就是北京青年业余越剧团的姐妹们。
20年前,年近而立的黄敏和20出头的黄瑨等几个小姐妹,凭着对越剧的痴迷,创建了北京青年业余越剧团。那时她们几乎一无所有,凭着热爱,她们从零起步,从最基础的唱、念、做、打摸索起步,开始了舞台演出尝试。
从剧团成立的第一天起,团长黄敏就习惯了一切“自力更生”。为了演出,她不仅自学绘画、化妆,而且自装,每个月发了工资就去买布,回来自己对着剧照剪裁。为了越剧,黄敏不仅投入了自己20年的休息日、为置办道具和服装花光了自己的工资。
2001年10月,在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徐玉兰两次进京辅导下,黄敏和她的姐妹们终于把《红楼梦》全剧搬上了舞台。
黄敏回忆说:“一个业余团体在北京演《红楼梦》全剧,应该是首次。”这次演出的成功极大地激励了黄敏她们。
因为《红楼梦》,一帮业余票友成了铁杆越剧迷;因为越剧,黄敏和她的姐妹们改变了生活轨迹,越剧成了她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也是她们快乐的源泉。
“越剧是我生活中的唯一,我除了睡觉吃饭,满脑子想的都是有关越剧的事情。”“快乐就是我目前最满意的这种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