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沈光文首演

author
0 minutes, 0 seconds Read

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把一艘海上的客船掀翻了,一边是妻子撕心裂肺的呼叫声,一边是昏迷不醒的沈光文……昨天晚上,鄞州越剧团的原创大戏《沈光文》在鄞州艺术中心首演,这也是首次在越剧舞台上呈现沈光文的形象。

越剧《沈光文》忠于历史

沈光文,鄞州籍文人,他在播下文化的“种子”,让中华文化得以在宝岛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沈光文不仅是一个文人,他还是家,甚至还懂医术。写这部戏之前,我查阅的有关沈光文的资料,堆得足有20厘米高。”编剧张勇边说边用手比划着,“可以说,沈光文的一生恰似一幅宏伟画卷。”

要把这么一幅宏伟画卷浓缩成一部2小时20分钟的戏,张勇表示:“创作之初,确实很痛苦,也走了很多弯路。”事实上,昨晚呈现在观众面前的越剧《沈光文》已经过了多次修改。“越剧毕竟不是纪录片,如果要全面表现一个人,面面俱到,反而什么都表现不了。”明白了这一点后,张勇大刀阔斧地砍掉了“枝枝蔓蔓”,只留下“沈光文在弘扬中华文化”这条主线。

记者昨晚看到,整部戏是忠于历史的。包括沈光文在建立汉语言文学启蒙教育私塾,用中草药治病救人等事迹,甚至他撰写的《舆图考》成为郑成功收复的指导蓝图这样的历史细节,在剧中亦有体现。

剧中沈光文有血有肉

《沈光文》是一出根据真实历史人物改编的越剧,如此厚重的题材,如何来吸引观众?导演俞克平特别强调“好看”两个字。“写历史要实事求是,而戏剧却是要实事求似。舞台上的沈光文,既要忠于历史,又要跳脱出历史。”俞克平告诉记者,剧中主要表现了沈光文的三段情:爱国情、夫妻情和师生情。

记者发现,剧中的沈光文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鸿儒,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平凡人:刚到,妻子生死未卜,他在沉默中内心备受煎熬,整天没有笑容;在意外得知妻子还活着时,他欣喜不已,恨不得马上见到妻子。尤其是最后一场戏:沈光文和郑成功的儿子郑经发生冲突,郑经误杀了沈光文的妻子。这场戏里,有沈光文对儒家文化价值观的坚持,有对妻子的深情,巨大的感情冲突在刹那间爆发。

鄞州越剧团团长竺培勤对这部戏很有信心,她告诉记者,《沈光文》就像一杯茶,“需要慢慢品,越到后来越有味道。”

鄞州沈氏后裔前来捧场

鄞州区石碶街道星光村,是沈光文的出生地。这里依然生活着不少沈氏后裔。

昨晚的演出,观众席上有不少是星光村的村民。沈其瑶便是其中之一,他在看戏过程中不时地点头,他告诉记者:“舞台上的这个沈光文,比我所了解的更加丰满。”沈其瑶说他以前对沈光文并不是很了解,去年去了一趟,沈光文的形象才慢慢地在他脑海中树立起来,“今天看完戏,我重新认识了沈光文。”沈谒毛是沈其瑶的父亲,老沈曾看过《沈光文》的彩排,“挺好看的”。但当时他也提了一个意见:“沈光文去时已经40多岁了,演员的扮相稍显嫩了点。”昨晚看演出时,老沈满意了,“他们调整过了。陈尔演的沈光文,跟我印象中的那个沈光文差不多。”

沈光文,有“孔子”之誉

沈光文,鄞县人,字文开,号斯庵,生于万历四十年(1612)。清兵入关后,他毅然投入抗清斗争,受封工部郎中等职。顺治九年(1652),他携家眷漂泊到。当时为荷兰殖民者占据,推行荷文教育。沈光文隐姓埋名,躬耕之余,尝试以汉文教授子弟,传播中华文化。他不辞辛劳,经年累月勘探地理,考察了的山川、矿藏和港口道路,采访民俗,大小事无不详细记载,为创作第一部地理志《舆图考》积累了大量资料。

沈光文寓台30年,写下大量诗文,著述有《舆图考》、《草木杂记》、《赋》、《流寓考》、《文开诗文集》等。1688年,沈光文逝于台南善化里,他作为文化拓荒者的功绩永为人民所纪念。许多书院尊奉沈光文为“孔子”,现在台南县还留下了不少以“文开”、“文光”命名的路、桥、街亭及诗社等。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