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艺院团改革带来勃勃生机

author
0 minutes, 0 seconds Read

最近一个时期,上海文艺舞台出现了一番全新景象:有关文化艺术演出的宣传报道多了许多,不少久违的老戏迷又回到了剧场,文艺工作者的精神状态变了,由要我演变成了我要演,大家争着创作,抢着排戏。这一切都源于上海不久前实行的文艺院团深化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的文艺院团因袭计划经济模式,由国家财政包养,创作与市场相脱节,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结果造成了舞台剧票价居高不下,文艺院团入不敷出,剧目质量无法提高,不少观众开始远离艺术演出。为扭转这种情况,上海一直在尝试进行文艺体制的改革。1999年起,上海打破行业壁垒,由文化系统的越剧院、广电系统的大剧院和文汇、新民报业集团联手投资制作的新版越剧《红楼梦》及引进大型景观歌剧《阿依达》的成功,坚定了上海决策者的信心。根据中央的指导精神,经过认真的酝酿和仔细的研究,上海决定将文艺院团委托给新闻媒体和社会单位进行管理。

上海的做法是保持院团的性质、建制和编制不变,保持政府对文化事业的各类拨款不变,保持国家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经济政策不变。在这三个不变的前提下,按国家确保重点、鼓励社会办团的原则分三类进行改革:一是将政府重点保护的高雅艺术院团,如京剧院、昆剧团和交响乐团等,委托市文广集团直接管理;二是将上海歌舞团等10个院团分别委托东方电视台、上海电视台等有实力的媒体进行管理,将芭蕾舞团和广播交响乐团委托上海大剧院进行管理;三是将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杂技团等和马戏团一起以股份制形式直接推向市场。这是一次吃螃蟹式的改革,但改革的举措却使得新闻媒体和文艺院团在市场经营、品牌宣传、人力资源和资金融通方面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整合,真正达到了强强联手,增强了整体实力。

虽然委托管理签约不久,但改革的效应已经在各院团得到了明显的体现。东方电视台受权管理上海歌舞团,即对歌舞团进行了重新定位和包装,雄心勃勃地提出要将上海歌舞团建设成为具有国家水准和一流水平的民族舞团。为此,他们在半个月里组织舞剧《闪闪的红星》南下温州、西去西安,连演6场,场场爆满,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上海电视台和话剧中心的合作,则使上海出现了一股话剧热。双方借鉴国外经验,制定了国内第一个话剧演出季计划,向剧目要质量,向市场要效益。去年上海话剧全年只演出了16台剧目,今年至今已演出了27台,全年预计将演出40余台。上视和话剧中心现正热火朝天地复排话剧《陈毅市长》,准备于5月27日—上海解放51周年之际搬上大剧院的舞台。深化改革,极大地促进了艺术生产力的发展,充分地调动了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使得文艺院团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近期为向建党80周年献礼,各剧院还将推出一系列剧目。 (奚望) 《人民日报海外版》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