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百年越剧怎么演

author
0 minutes, 0 seconds Read

“综合艺术表演形式原本是越剧的特色和优势,如今已荡然无存,各剧种之间的艺术风格差别也越来越小,那么越剧下个一百年该怎么发展呢?”

昨天,在杭州举行的“长三角越剧文化研讨会”汇聚了70余位专家学者,王文娟、吕瑞英等越剧表演艺术家也到会发言。越剧百年,发源于浙江,发展于上海,广泛流行于长三角一带,成为具有江南地域特色的文化代表之一。而在当前形势下,越剧和其他剧种一样,也面临“创作剧目短缺、演出场次减少、观众人数逐年下降”的局面。如何使越剧艺术在新形势下焕发出新活力,成为各界关注的话题。

因身体原因不能与会的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灌制了一段讲话录音首先播放,她提出的“下一百年越剧该怎么发展”引起与会者强烈共鸣。

袁雪芬表示,越剧原先并没有什么家底,60年前越剧艺胆革新,一方面学昆曲继承传统,另一方面吸收话剧、电影、兄弟剧种及外来艺术的元素,率先在中国戏曲中形成了编、导、演、音、美一体化的综合艺术,并产生了不少经典剧目,越剧也因此跨入中国戏曲大剧种的行列。然而,经过60年的发展,综合艺术的表演形式已经被所有戏曲剧种掌握运用,越剧原有的优势已不复存在。袁雪芬表示,越剧的发展需要依靠全国越剧界的团结协作,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亲密合作。

王文娟对越剧的现状和前景也表示了忧虑。她说,如今越剧演出团体比五六十年前大幅度减少,上海当年有36个越剧团且红红火火,现在剩下上海越剧院,区级剧团已名存实亡。王文娟认为,有竞争才会有发展,演出院团越多,人才和精品才会越多。她对浙江的民营剧团和他们在农村的演出市场给予高度评价。她认为,什么时候城里的剧团也像农村的剧团一样,演出多了,票不需要靠推销或者赠予了,越剧也就有希望了。

浙江省戏剧家协会、著名剧作家吕建华对越剧现代戏的缺失表示了忧虑。他说,建国以来“三并举”(大力发展现代剧目;积极整理改编、上演优秀的传统剧目;提倡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创造新的历史剧目三者并举)方针为戏曲的发展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但改革开放以来只有新编历史戏“一举独张”,戏曲现代戏创作成了“短板”。在50部“精品剧目”中,只有2部属于“现实题材”(吕剧《补天》、眉户剧《迟开的玫瑰》),越剧缺席;10届“中国戏剧节”的100多部“优秀剧目奖”作品中,越剧只有两部(《孔乙己》、新《梁祝》),属于戏曲现代戏的只有《孔乙己》一部。吕建华认为,戏曲现代戏缺位造成的后果是,在思想性上不能为戏曲提供新的内涵,不能体现对生活的独到认识和感悟,戏曲市场青年观众缺失、“白发满场”成为必然。

浙江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戏曲评论家李尧坤对越剧流派的停止发展感到忧虑。李尧坤表示,越剧13个流派都是上世纪40至50年代形成的。越剧的流派唱腔对推动剧种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随着越剧流派创始人陆续退出舞台,越剧流派也基本停止了发展。除了少数优秀中青年演员在学习流派过程中能有所创新,大多数演员基本以仿为主,还以模仿得越像越好。李尧坤表示,流派的生命力在于独创性,一旦把流派唱腔变成了僵化的模式,流派唱腔就丧失了生命力,甚至成为创新的阻力。李尧坤提出,越剧声腔在新的百年必须有大的突破和创新,需要增强各行当声腔的个性及表现力,需要进一步完善男腔。李尧坤主张在越剧迈向新的百年之际要以战略眼光看待越剧的男女合演。(驻浙记者 万润龙)

(摘自 《文汇报》)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