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后百年前途和命运

author
0 minutes, 0 seconds Read

谁都知道,精品剧目对越剧生存与发展的价值和力量,然而谁都清楚,越剧演出市场在呼唤精品中日益冷落。“打造”精品的紧迫感和精品打造的艰难性,反反复复提出一个不能不面对的问题:越剧前百年过去了,逝波再也卷不起新潮,承载越剧后百年命运之舟的活水又在何方?

众所周知,上世纪50年代,越剧从上海走向辉煌,是以传统剧目推陈出新、演出阵容优化组合和流派艺术各领为三大标志。《梁山伯与祝英台》、《情探》、《碧玉簪》、《打金枝》,以及《西厢记》、《红楼梦》等等一系列越剧精品,无一不是如此出台并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而今透视其“三大标志”之本,不都是传统剧目精品化吗?

传统剧目精品化不仅为越剧托起辉煌,而且长期为越剧辉煌以后的升沉起落支撑着局面。及至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传统剧目精品化逐渐显现出与时俱进的落后性和陈旧感,越剧也由此出现了衰落的趋势。我曾在《重塑越剧在上海的形象》一文中提到:“近十年来,越剧穿戴着历史的衣冠停滞不前,坐吃山空,使自己在上海的形象开始萎缩,而且作为一种现代城市艺术的品格正在萎缩中逐渐地丧失着,己经面临着很危险的命运。”其时所指“很危险的命运”,说到底,就是传统剧目精品化由越剧的“前发优势”转化为“后发危机”。

正因为如此,始于80年代初的浙江越剧小百花的蓬勃兴起,以其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新生势态,活跃本地,进军上海,巡回江南,晋京献艺,放迹海外……其时如一支异军突起,逐成越剧在浙江复兴的生动写照,所以才为广大观众和一切关心越剧的人们,感到格外欢欣鼓舞。

而今回眸浙江省小百花越剧团的诞生和发展,从《五女拜寿》到《陆游与唐琬》等等所展现的“前发优势”,透过那青春亮丽的新生代和流派艺术的传统美交融相生的舞台风采,不难发现一大新变化,那就是承载之本──原创剧目精品化。

越剧在传统剧目精品化时期,也曾编演了不少原创剧目,但基本上尽在时过境迁中消声匿迹。其要害在于:突出戏剧的“教化定势”,以思想代替艺术的创作模式。由此造成了原创剧目“多演多赔本,少演少赔本,不演不赔本”的困境,为维持日常演出只能反复回头“吃老本”。这是老话,大家心中各有一本账,无须多说。

80年代越剧复兴中的原创剧目,注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时代气息和艺术创造观念的更新,其精品化主要体现在:叙事观念追求现代性和传统美的融合,以及艺术家在古今交汇口上用人生感悟和情感浸润,赋予剧情以历史的和审美的人文新意;不仅如此,而且面向市场,将这一切努力都虔诚地寄托于大众化的审美形式,以动人以情的命运感和引人入胜的情节性,聚焦到舞台与观众的双向交流中来实现。正是这样的原创剧目精品化,作为越剧在浙江复兴的“前发优势”,为越剧生存与发展开创了一个新生面。

这个新生面,既是原创剧目精品化相对于传统剧目精品化──与时俱进,革故鼎新;又意味着越剧生存与发展之本“谢朝华于己披,启夕秀于未振”,是一种“历史性转化”。也就是说,传统剧目精品化完成了历史使命,退而为其次──成了越剧发展的“继往”因素;原创剧目精品化升而为其主──成了越剧发展的“开来”因素,为越剧承担起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重任。

也正是如此,一种新的越剧发展观由此产生,即以原创剧目精品化为决定性因素,传统剧目精品化为构成性因素的越剧发展观。新的越剧发展观也决定了越剧精品新概念的本质,即原创性成果的精品化。

新的越剧发展观及其越剧精品新概念,从越剧实践中来,回到越剧实践中去,其价值取向的最高体现:原创型人才的不断开发和原创性成果的层出无穷。如果由此出发,那么后来在浙江兴起的“南戏工程”,至少对越剧来说,改编的价值取向应当是而且必须是──在古今交汇口上开发越剧可持续发展的原创性成果,即用原创激活传统,以传统发展原创,而不是原创向传统回归。否则,只能说是仅在80年代以前的传统剧目推陈出新的层面上“炒冷饭”,那岂不是“历史现象”的重复?

是的,原创剧目精品化及其价值取向,其时还是个初生的新事物,不仅很容易被“不肯轻易退出历史舞台”的旧事物悄悄地掩盖;而且也难免发于自身“成长的烦恼”。从越剧《孔乙己》发展到《藏》的走向,在“打造”原创剧目精品化途中,对越剧而言实非“踵其事而增华”,而是舍其本而求异,不如取材于古本戏曲的越剧《蝴蝶梦》和新版越剧《家》,既致力于原创性成果的开发,又借助传统剧目精品化时期发展所得的成果。由此我也想到宁波小百花越剧团的《蛇恋》,“望今制奇”犹可嘉,只是“制奇”到了如将越剧传统推到被拒绝的边缘,那就“嘉”不得了。这就是说,

原创剧目精品化及其价值取向,对越剧传统不仅是不可拒绝的,而且要发扬光大。如果越剧放弃了自己与观众长期约定俗成的“有意味的形式”,而袭用别种艺术的方法取而代之,那就必然会降低自己的存在价值。

当然,要在原创剧目精品化的道路上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本人应萧雅艺术工作室特约新编的越剧《状元未了情》,一旦投入市场以后,即使演出经营状况还是比较可观的,但仅以文本的精益求精来说,谈何容易?剧本的修改加工,不仅涉及导演构思中的艺术定势,音乐曲调和演员唱腔的既定性,包括舞美、灯光和服装等各个部门艺术创造成果更新所必需的投资成本的扩展,如牵一发而动千钧,往往由此僵持在欲动难动状态。何况是个以观众为“衣食父母”的非国有化的表演团体。当然,此剧因日前晋京参加民营剧团优秀剧目展演,受到从中央到市委的关心,获得提升剧本品质的时机和条件,很值得庆幸,但这已是八年后的事了。

鉴于上述,归结如下两点:

一,原创剧目精品化为越剧开拓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曲

折的,并在曲折中也存在着越剧复兴时期的“前发优势”会向“后发危机”转化的可能性。现在大家早己有目共睹的是,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起,越剧面临严峻的挑战,出现精品剧目短缺、演出场次减少、观众人数流失的局面,就潜伏着这种“后发危机”的因素,我们对此要保持清醒和警戒,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二,原创剧目精品化及其价值取向,就是我们努力奋斗所要追求的

价值取向。只要我们认定这个价值取向,不断地创造原创性成果,并且不断地从成败得失中总结经验,积累知识,凝聚力量,那么道路虽曲折,前途还是光明的。

任何事业要发展,不仅都要在与时俱进中寻找自己可持续发展的最新选择,而且要落实到人本上来实现。越剧在面临市场呼唤精品的今天,不仅是因为“精品短缺”而落伍,而且还由于人才和知识的贫困而被动。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做起,也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发挥离退休人才老当益壮的作用,既可喜又可忧,终非长久之计。重点是新一代的人才和知识的开发和培植,包括外援和引进。这要作为当务之急抓准、抓紧、抓好,是以人为本实现原创剧目精品化及其价值取向的根本保证。但这还是问题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任何艺术要发展,又离不开自己的生态环境,“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艺术”。以江、浙、沪为主的长江三角洲,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须是越剧这枝“江南奇葩”生根开花的“热土”。越剧如在这块“热土”上出了生机问题也无能为力的话,那不就意味着越剧的前途和命运舍此别无选择了吗?这也决定着越剧今后在长江三角洲只能兴起来,不能衰下去!尤其是越剧人,为此义无反顾,在所不辞,必须尽心尽力,奋斗不息!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