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小百花越剧团,被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称誉为“草窝飞出的金凤凰”。而在吴凤花、吴素英、陈飞“三朵梅花”看来,绍兴小百花之所以能够成为金凤凰,离不开上海这个大舞台。
从绍兴小百花初创,到今天“绍百”的百花盛开,绍兴县的历任领导都谆谆告诫:以上海越剧为师。24年来,绍兴小百花每年进沪,拜师,献演,市场历练,舞台竞技,不仅独秀浙江,也创下全国院团之最。从上海国际艺术节到“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参评,从江、浙、沪电视大奖赛到“越女争锋”青年越剧演员电视挑战赛,绍兴小百花频频亮相,收获颇丰。吴凤花等4位演员举办的“东方戏剧之星”专场,成为上海越剧迷恒久的记忆。
上海是绍兴小百花的发祥之地,是绍兴小百花品牌的铸造之地,也是吴凤花、吴素英、陈飞“三朵梅花”的成名之地。绍兴小百花与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结下的不解情缘,让“小百花”们感恩在心。喜逢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举行,绍兴县委宣传部、绍兴县文广局联袂上海广播电视台综艺部,共同主办“走进世博・城市情缘”―――绍兴小百花上海演出周活动,向世博献礼,行感恩之旅。
吴凤花、吴素英、陈飞“三朵梅花”领衔登台,五代“小百花”新星辉映。六台大戏,精彩纷呈。逸夫舞台,共襄盛举。
绍兴小百花的上海情缘
尤伯鑫
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很有个性。作为县级剧团,她的主要舞台在农村,每年在农村的演出场次达70%至80%。但他们没有止步于“草台”。以创建一流剧团为目标,敢于登城市大雅之堂,尤其敢于每年进申城,在上海的大舞台上铸就品牌。可以说,绍兴小百花的成功与上海有缘。
上海,历来有演出大码头之称,各地各类剧团无不想登上海舞台以抬高身价。演出虽已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但进沪剧团却多由政府埋单,或参加节会,或评奖演出。商业演出却让众多剧团生畏,想进上海却不敢来,即使花钱买吆喝也只是偶尔为之。绍兴小百花则不然,她每年进沪演出,二十多年从未中断,这不仅在浙江省是一枝独秀,就是在全国院团中也绝无仅有。它们靠什么在上海舞台站住脚?靠出类拔萃的艺术,靠市场历练的勇气,殊为不易,难能可贵。
1986年,绍兴小百花初创,首演就到申城亮相。这是一支青涩稚嫩的队伍,却以青春朝气与“文武兼备”的艺术特色,令观众刮目相看。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击节赞叹:“草窝飞出了金凤凰”。
此后几年,绍兴小百花几进入上海。大舞台,低收入,即使入不敷出,依然不退却。为了节省开支,演职员们不住旅馆,自带铺盖睡在后台,还带上做饭师傅自开伙仓。备尝艰辛,却在上海站稳了脚跟,共舞台、瑞金、南市、逸夫舞台、宛平、兰心、美琪、杨浦、艺海等申城舞台无一不留下绍兴小百花的足迹。剧团在上海打出了牌子,市场接受了绍兴小百花,票房收入也逐年提高。去年该团《李慧娘》在逸夫舞台两场演出,票房超过17万元。
沪上演出商许沛霖,是绍兴小百花上海历程的见证人。在他的回忆中,1992年《陆文龙》来沪演出,在共舞台连演18场,戏票出售全部靠一双脚。当年浦东刚开发开放,他是凭借着一本电话号簿登单位门推销戏票。如今许沛霖不用再做跑街先生,绍兴小百花在上海观众中已颇具号召力。这次绍兴小百花上海演出周,未演先热,尚未开演,戏票已售出大半。除上海观众外,来自内地、香港以及美国、新加坡等城市的粉丝也前来定票,他们相约沪上,共襄“走进世博・城市情缘”盛会。
绍兴小百花有今天的辉煌,确实有她的上海情缘。她一直以上海越剧为师,与越剧发祥地的上海血脉相连。吴凤花、陈飞、吴素英等五位演员先后向沪上老一辈越剧表演艺术家拜师,被收录门下得到了悉心教诲。该剧团上演剧目中有近10出大戏来自上海越剧院,成为叫好又叫座的保留剧目。在剧目、音乐唱腔等艺术上较多受到上海越剧的影响,这也是绍兴小百花被上海观众热捧的原因。
上海不仅有绍兴小百花所挚爱的恩师,这里更是锻造品牌、扶持人才的重要舞台。从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到星期戏曲广播会,从江、浙、沪电视大奖赛到“越女争锋”青年越剧演员电视挑战赛,绍兴小百花从不缺席。还有4位演员在上海举办“东方戏剧之星”专场,是办专场最多的剧团。在“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的参评过程中,该团锲而不舍,终于梦圆―――吴凤花摘取了“白玉兰”,还有两名演员获得了提名奖。
春花秋月年复年,绍兴小百花借助上海大舞台,推剧目,铸人才,靠实力说话,不断展现自身的精彩。上海舞台也提升了绍兴小百花的影响力,海外演出机构纷纷慕名邀请,该团先后7次赴港、2次赴新加坡以及泰国、等地演出,播誉遐迩。“金凤凰”更加靓丽,光彩耀眼。
绍兴小百花历届领导深深懂得,品牌剧团须有品牌演员。他们倾注全力为“三朵梅花”摘金夺银创名牌。在吴凤花率先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后,该团又为陈飞和吴素英的“争梅”调集精兵强将,创排为她们量身定做的剧目。“赛场”争锋换来的是“市场”的红火,拥有“三朵梅花”的绍兴小百花如今身价不菲,市场含金量非昔日可比。
绍兴小百花始终和观众声息相通,亲近互动。在上海演出期间,他们或走进大学校园与学生对话,或进社区同市谊交流。新戏彩排,剧团邀请上海观众专程到绍兴观摩,请他们“挑刺”。这些“规矩”,绍兴小百花已经坚守25年。剧团以观众为大,观众自然对它爱意弥深。地处绍兴柯桥的绍兴小百花艺术中心的剧场里,不时能看到那些自掏腰包结帮成群地来看戏探班的外地观众。该团20周年团庆时,上海的一帮戏迷兴致勃勃地包专车前往庆贺。“谁拥有观众谁就占领了市场”,这就是戏剧发展的“黄金法则”。(作者为上海越剧院前院长)
百花吐蕊代代传香
陈芳
“春风得意百花开,燕啼莺啭越音美……”5月7日晚上,随着优美的旋律响起,绍兴小百花艺术中心专门为9位定向培养招生的学员举行的“毕业汇演”也正式拉开了帷幕。在1个多小时的演出中,“小小百花”用各自精彩的演出,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在场观众无不竖起拇指说“我看到了绍兴小百花的未来”。
众所周知,“出人、出戏、出效益”一直是绍兴“小百花”所奉行的宗旨,而“出人”,则是排在绝对首位的。从剧团成立至今20多年来,剧团努力地在践行着这个“目标”。如今,“小小百花”的冒尖,正是剧团全方位地进行人才培养梯队建设成果展示的一个“掠影”。
24年来,绍兴“小百花”在前后三任团长的倡导下,在全团上下树立了尊重人才、敬重人才、爱护人才的信念,并营造出了知人善任,人尽其材的良好氛围。
早在1983年,正当各地普遍致力于培养越剧青年演员的时候,在越剧故乡绍兴,却已将目光转到了少年演员的选拔与培养上去了,绍兴戏曲培训班的创办,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一批优秀的越剧人才。经过三年的严格培训,吴素英、吴凤花、陈飞等人作为新演员就崭露头角,并相继进入到于1986年重新成立的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凭着扎实的功底和精湛的演出,一时间备受观众瞩目。随后,在剧团良好的发展环境下,三人更是凭借各自的努力,用精彩的表演、经典的作品,打出了在全国戏迷乃至国外戏迷中的品牌号召力,最终演绎了一个县级剧团同时拥有“三朵梅花”的神话。
但这并不是终点,而是成为了让绍兴“小百花”继续开展优秀人才培养工程的动力。在剧团出现“二吴一陈”领军人物后,一大批文武兼备、有德有艺的优秀青年演员也相继涌现。
2006年,首届“越女争锋―――全国越剧青年演员电视挑战赛”启动。尽管剧团当年演出任务繁重,排练经费不是太充足,但现任团长陈锦高还是决定大力支持优秀青年演员去参加挑战赛。剧团先后有6位演员进入全国40强,在复赛中,又有3位进入全国总决赛20强,在总决赛中,青年演员张琳、董鉴鸿不负众望,闯进10强,成为金奖获得者,并荣获中国越剧艺术节“十佳新秀”。
多年来,面对日益成长起来的年轻演员,剧团总是会千方百计给她们提供展示和发展的平台。像优秀青年演员董鉴鸿,尽管在2006年的“越女争锋”中已经获得金奖,但随后由于结婚生育远离舞台两年。回到剧团后的董鉴鸿,第一时间就接到了剧团让她再战“越女争锋”的“命令”。在团长陈锦高看来,拥有良好功底的董鉴鸿,此次复出参赛,是进行下一次“腾飞”最好不过的舞台了。而就在董鉴鸿接受再战任务的那天起,剧团就开始为她参加决赛的剧目忙碌了,选什么剧目?谁来导演?才艺表演准备什么绝活?当然,其他参赛的年轻演员都有如此优厚的待遇。
在绍兴“小百花”,年轻演员们几乎都会异口同声地表达出自己成为绍兴小百花一员很幸运的心声。因为在她们看来,这不仅是在团里拥有广阔的发展舞台,更重要的是她们喜欢绍兴“小百花”历来那种团结互助的优良的成长氛围。多年来,谁要是参加比赛或专场演出,剧团上下都会齐心协力地帮助她一起完成,尤其是吴凤花、吴素英、陈飞3位作为目前团里的“前辈”,更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着年轻一代迅速地成长。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张琳、董鉴鸿、裘再萍、陈雯婷等已渐渐成为了剧团年轻的主力,并拥有自己的一大批铁杆“粉丝”。她们的成才,使剧团的发展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剧团要长盛不衰,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关键是人才。”这句话,现在经常挂在团长陈锦高的嘴里,而这也是作为一个县级剧团,能取得如此成就的成功秘诀。
2006年,为培养更多的越剧新苗,在绍兴小百花艺术学校当年的招生中,陈锦高就提出要招一批绍兴小百花定向培养学生,为了能招到“好苗子”,还许诺届时这批学生全部免费培养,为学生们提供最好的专业老师精心辅导,当然也提到,如果中途发现达不到剧团的培养要求,可以“淘汰”。四年来,经过对形象、唱腔、表演等全方位的层层筛选,最终由最初的20多位学生变成了现在的9位。陈锦高说,这些精心培养的学生,肩负着绍兴“小百花”的未来,希望从中能出像剧团原生代中的“三朵梅花”、新生代中的张琳、董鉴鸿、裘再萍、陈雯婷这样的优秀人才。
如今,绍兴“小百花”正掀起了“二次创业”的新,培养新人成为剧团的重要工程,而且必将是剧团永无止境的发展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