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国戏曲第二大剧种越剧诞生整一百年。从正月初二开始,历时两个月,以三个个案的方式,我们对越剧展开了一项深入调查。这三个个案分别是一个民营剧团———俗称乡村“草台戏班”的浙江省绍兴市嵊州飞翔越剧团、一个地方专业剧团———位于越剧发源地的嵊州市越剧团和一个国家级剧院———上海越剧院的调查采访,我们惊喜地发现,市场化运作为越剧文化的传承发扬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动力。
目前的一些专业剧团,一出门下乡,便是灯光、布景两卡车,铺盖行李一卡车,人员一至两卡车,有多少个村落承受得了?人一到就要安排铺房和食宿,这些排场相对成了沉重负担。一些剧团领导干脆说,与其亏本,还不如不下乡。结果国家每年投给一个剧团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剧团却下不了乡,城镇和农村群众看不到戏,这是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
与此相对照,俗称“草台戏班”的民营剧团却开遍了浙江农村。据浙江有关部门测算,每年每团平均演出350场,全年共在农村市场演出约17万场,营业额达3.88亿元。以每场1000人观看的最低人数计算,全年观众达1.7亿人次。
民营剧团不演出就无法生存,演员就没有收入。为满足农村戏迷的要求,民营剧团———飞翔越剧团班主吴豪祥表示,剧团能演生日戏、周岁戏、寿年戏、体面戏、吉利戏、彩头戏、庆贺戏、造屋戏、乔迁戏、庙会戏等等,不下20种,还把握住农民群众希望能看新剧目的心理,不时赶编一些现代小戏和歌舞节目,丰富演出剧目。农村观众一听草台班子来演戏了,乐得如水沸锅开,到处延请亲朋好友前来观剧。
在这些具有乡土气息的表演中,越剧作为一个自然文化生态的群落社会显得更自然,因此也更有生命力。我们的镜头所对准的,就是这些变革时代不经意的瞬间。(史训锋)
(摘自 《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