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王志萍的梅花奖

author
0 minutes, 0 seconds Read

王志萍很喜欢,从一开始就开始了——那是海明珠,十分年轻的王志萍也就是十分年轻的王文娟。

也可能因为出国因为伴读因为海归,就格外关注她。正像我同样关注萧雅和王君安。

王志萍的梅花奖是迟开的梅花,这一点毫无争议。

王志萍的蝴蝶梦也是梅花剧,这一点已被事实证明。

要感慨的是这么一部大戏好戏是体制外产品。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体制外运作,严格按照体制内的条条是不会有这么一太好戏的。

怎么类比呢。

好比李娜的羽毛球。

如果她不单飞,很可能就错失这么一个全球轰动举国欢呼的体坛羽坛盛事。

同样,如果王志萍不努力,不坚持自己的体制外运作——这跟她的梅花演艺不相干是另外一种可贵的精神——那么很可能就没有这么创新路这么简约美的好作品问世。

从这一点来看深入考虑,文艺界也要像体育界那样开放,才能涌现更多的李娜更多的王志萍更多的蝴蝶梦更多的梅花绽放。

此外,就是名额问题了。

本来,蝴蝶梦是王志萍郑国凤的搭档。

郑国凤告别上越——以前是上越引进她——正好在蝴蝶梦参赛前夜——前夜是一种比喻。

因此,推测跟梅花申报额度有关。

以前上海跟别的省市一样是两名,后来改成两年一次后是三名。

个人认为既然隔年召开一次赛事,还是把以往每年召开时的两名额度加倍乘2变成四为好。

戏曲振兴需要扶植。原本每年2名额度每两年就是四名,现在不必要扣掉一名。还是2乘2等于4比较适合国情适合戏曲界现状适合戏迷胃口。

再一个就是对弱势剧种的优惠倾斜——不是说要降低梅花标准——而是说相当于少数民族那样增加参赛名额。考虑不必算在通常控制得名额之内。

最后一点与名额有关的是像上海北京天津之类的直辖市尤其是上海多剧种城市应该给于参赛名额优惠。

对于王志萍个人来讲,我个人的期望是乘热打铁,及早准备上越的二度梅。

将军不下马,继续赶路程。一度梅不是王志萍的艺术终点,至少二度梅也给上海的越剧界争一口气。

王志萍在蝴蝶梦里一人两角,王派傅派得心应手。

期望王志萍的金派二度梅舞台形象——当然不是她受到赞誉的秋色渐浓——这不是王志萍为第一主角的戏。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