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女小生王君安观众认可比什么都重要

author
0 minutes, 0 seconds Read

王君安,生于浙江嵊州,著名越剧女小生,尹派第五代嫡传。1986年,年仅16岁的她随福建芳华越剧团到上海演出《红楼梦》,以贾宝玉一角一炮而红。留学回国后,她复排了多出尹派大戏,2012年推出新编越剧《柳永》。

中国戏剧梅花奖评选,今年因为迎来30周年而格外热闹。袁泉等大众脸熟的影视明星入围,莫言出现在话剧作品编剧名单中,这些“亮点”都颇夺媒体眼球。

但对很多戏曲观众来说,之前夺梅呼声很高的越剧小生王君安与终评失之交臂,才是真正的“大新闻”。“遗憾归遗憾。反过来讲,我就更应该把戏完成好。”携新作《柳永》开赴武汉、上海等六城巡演的前一天,王君安应约侃侃而谈。记者“哪壶不开提哪壶”,她的回答却一如既往:“观众的认可比什么都重要。”

谢君迷痴情


“王三出”进化成“柳三出”

戏里戏外,王君安给人的印象都是“静”。台上,她的尹派唱腔内敛深沉。台下,她声调不高,惜字如金,尤其是对于自己的遭遇。

当年赴美留学前,王君安曾凭借《玉蜻蜓》获得文华表演奖。然而,同期的梅花奖据传以一票拒绝了她。有10年时间,她离开了福建芳华,离开了越剧。对这10年,她摆摆手,语意坚决:“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不提了!”毕竟,她回国已有7年,她现在的注意力,全在自己渴望了7年的新作品上。

与王君安的个性相反,她的粉丝群体——“君迷”却是出了名的“热”。这几年,君迷口中的“白马”演到哪里,他们就追到哪里,让媒体屡屡感叹“越剧演出也能一票难求”。二度失梅的消息,在君迷中炸开了锅。适逢《柳永》开启巡演,君迷们把热情加倍奉献给他们心爱的“白马”。在武汉剧院,全国各地的君迷为《柳永》助阵,集资准备了28个庆贺花篮。

“唉,浪费。”当记者告诉王君安这个数字,她轻声地叹了口气,“君迷都是非常可爱的人,我很感谢他们。”

她或许还不知道,武汉站的演出中,有两位杭州君迷,自费近1万多元购票60张,分享给买不着票的外地戏迷和学生戏迷。以前,王君安有个绰号“王三出”,指的是她三部传统戏代表作《红楼梦》、《玉蜻蜓》和《盘妻索妻》。原本,这是有人嫌她代表作少,君迷却把这个绰号主动叫起来,嫌她的戏“看不过瘾”。回国后,王君安加盟南京市越剧团《柳毅传书》饰演柳毅,在戏曲电视剧《牡丹亭》中扮演柳梦梅,去年又拿出新作《柳永》。“现在已经改叫我‘柳三出’了”,说起君迷的点滴温暖,她自己也笑了。

盼作品精进


《柳永》会有很多人喜欢

君迷中,青年人不少。这几年,王君安频繁出现在大学校园,做了不少传播越剧的工作。“能吸引年轻观众,这是好现象。我感觉现在这一批年轻的戏迷中,有许多人文化层次比较高,对古典文学有研究。”王君安说,她非常看重知识界对于新戏的反应,柳永宋词大家的历史地位,也使她相信《柳永》会在年轻人和知识阶层中受到关注。

不同于《玉蜻蜓》中的申贵升、《盘妻索妻》中的梁玉书等传统戏里的书生形象,《柳永》一剧对于主角的塑造,是全新的。王君安说,剧本突破了传统的写法,柳词成为表达人物性格、组织人物矛盾的核心情节内容。

“个性上,柳永这个人物接近真正的、活生生的人。他不是脸谱化的文人。”王君安说,“王仁杰老师这个本子,就像一壶好茶。好茶的味道能持久弥新,每一泡都有不同的香气,好本子也可以不断挖掘,演得多,人物会不断丰满起来。”

“创作者对于宋词的纪念,也希望传达给观众。唱词、音乐、舞美、演员……《柳永》每一方面都是美的享受。”她说。

《柳永》可以列为尹派的代表作吗?“还不能这么讲。”王君安坦言,自己非常珍视这个作品,因为它“起点很高”,但正是这样,新戏更需要不断磨砺,需要更多观众审视、更多专家的指导,“需要芳华人、行内同仁一起努力”。

“现在每天想的,都是戏要怎么样提高。”春节后,导演徐春兰专程从北京来福州,对全剧又进行了十几天的调整,强化柳永的喜怒哀乐。“要笑就笑,该哭就哭,人物更有爆发力。”王君安的百度贴吧,一度传出她排练中腿伤复发的消息,让翘首以盼巡演的粉丝虚惊一场。

“我想,整个剧团也好,一个演员也好,最重要的是有作品、是作品能在观众中立足。和他们的认可比起来,拿奖真的不是最终目的。只有我把柳永演好,才能回报戏迷的厚爱。”(记者 杨李超)

(摘自 《福建日报》)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