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三月,剡溪悠悠,地处浙江绍兴南部的小城嵊州山灵水秀。1906年,落地唱书艺人袁福生、李茂正、高炳火、李世泉等齐聚嵊州东王村香火堂前,在4只稻桶上铺好门板,以大红纸、锅底灰沾水涂胭脂、画眉毛,为乡亲们演出了《十件头》《双金花》等,清悠婉丽的越剧由此诞生。如今,越剧已从田间地头唱到了国际舞台。2006年,越剧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成为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之一。
前不久正值开学季,记者来到嵊州市城南小学时,看到操场边用木条搭建的“越剧大家唱”舞台仿佛与百年前越剧诞生时的稻桶舞台相呼应。课间,身着校服的孩子们在操场上奔跑,看到舞台空了,便上来随口唱几句越剧。一二年级的孩子犹显紧张,只是怯生生拿着话筒清唱;五六年级的便从容多了,不仅唱腔多了几分笃定,眼神和一招一式也显出几分资深票友的架势。而全校学生表演的戏曲广播操和越韵古诗更是令人啧啧赞叹。孩子们稚嫩清丽的嗓音和颇具现代感的形式,让古老的越剧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
“弘扬家乡戏曲,传承越剧文化是我们越乡人的使命。”嵊州市城南小学教育集团校长周少英告诉记者,在这所坚持了22年越剧特色教育的学校里,唱越韵古诗、讲越剧名家故事、练经典越剧片段等,早已蔚然成风。
作为长期开展“越剧进校园”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周少英对此颇有心得:“在中小学校开展越剧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让传统越剧内容更适合孩子、如何克服戏曲专业性强而不好教学的难题,以及如何让柔美的家乡戏受到男孩子喜欢等。”为此,城南小学边实践边探索,进行了7次教学模式的“变身”,最终确立了“挖掘戏曲艺术之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定位,从越剧与育人相结合、与儿童心性相适应的角度,开展适合孩子的越剧教育。
将旋律悠扬的越剧与朗朗上口的古诗相结合,创新校本课程,是城南小学在“越剧进校园”工作中的一次创新。“我们利用越剧的唱腔来吟唱小学课本中必背的85首古诗,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越韵中积累中华经典诗词,传承家乡越剧之美。”周少英介绍,该校创排的“越韵古诗”系列节目连续3年获得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最佳集体奖,其中“越韵古诗”《梅兰竹菊》曾赴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参加专场演出。
“‘越韵古诗’不是刻意灌输越剧和古诗知识,而是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到教育和生活中。”越剧表演艺术家竺小招是“越韵古诗”的创作者之一,她告诉记者,此前,由于越剧的很多内容都是爱恨、相思、生离死别,与孩子们有一定距离,部分家长认为戏曲教育“耽误学习”,不重视甚至阻碍了戏曲教育的开展。“经过几年的实践,‘越韵古诗’受到了孩子、家长的热捧。孩子们觉得新奇有趣、朗朗上口,家长看重对古诗学习的促进作用,爷爷奶奶则非常支持孩子们唱戏、学方言。”她说。
城南小学的实践经验只是嵊州“越剧进校园”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嵊州“越剧进校园”已经走出一条从幼儿园到中学持续不断的美育新模式。
嵊州市罗星幼教集团园长吴晓月介绍,该校从1997年开始探索幼儿越剧教育,“针对幼儿,我们积极探索戏曲课程游戏化,让孩子在游戏中激发对越剧的兴趣。”
吴晓月介绍,在罗星幼儿园内,可爱的越剧人偶、道具随处可见,走廊墙面布置着越剧乐器展览,凉亭里放置着越剧戏服、帽饰,孩子们可以观察、触摸甚至把戏服穿在身上;课堂上,或画戏服、做戏帽,或跳融入戏曲元素的舞蹈、念方言对白;户外活动时,广播里播放着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让孩子们伴随越剧开展运动;周末或假期,学校还开展“越剧之旅”,让孩子们游览戏曲学校、戏曲博物馆或越剧小镇,增进孩子们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通过开发孩子的多重感官,弘扬越剧文化,让孩子们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吴晓月介绍,2008年至2017年,罗星幼儿园获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奖9人、银奖2人,越剧艺术也在一批批嵊州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
相比幼儿、小学生,如何针对背负繁重学习压力的中学、大学学子传播越剧?嵊州自有妙招。记者了解到,嵊州市多家单位推出相关政策,积极弘扬越剧文化,如推出越剧考核(级)加分政策,将越剧演唱列入嵊州市中考加分项目等。去年暑假,在嵊州市文广新局和市教体局牵头下,嵊州越剧艺术学校承办了“万人唱越剧·戏曲进校园”2018年高校学生入学前越剧培训活动,为200多名准大学生开启了一段为期5天的越剧之旅。据了解,该活动创办于2015年,旨在让广大青少年学会一些简单的越剧名段后,能够作为越剧“信使”奔赴大江南北,在全国各高等学府撒播越剧火种。
在相关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嵊州“越剧进校园”活动成果斐然。仅2018年,嵊州就有50人获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称号。中国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创始人周光告诉记者,过去,参加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的大多是票友家庭的孩子,随着“戏曲进校园”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多学校开始组织学生集体参赛,会唱戏、赏戏的孩子越来越多了。“‘戏曲进校园’是一种重要的美育形式,戏曲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美德,可以向孩子们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传递正能量,学了戏曲就是学了规矩。”周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