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艺术家作品数字化抢救工程”音乐、越剧成果昨发布
2006年4月,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节目资料中心暨上海音像资料馆联手启动了“上海老艺术家作品数字化抢救工程”。记者昨日从该工程音乐、越剧部分的成果发布会上获悉,截至去年12月,在这五百多个日子里,节目资料中心已经抢救了25位音乐家的1502首作品,共计9700分钟;完成了7位音乐家、30位越剧人共计10200分钟“口述历史”的拍摄。
“上海老艺术家作品数字化抢救工程”是一项非营利性工作,项目重点是珍贵资料的抢救以及永久性留存珍贵艺术档案;同时,这些珍贵艺术档案也将在艺术家许可的前提下,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性的视听服务,以及面向专业人士提供学术研究与参考。据悉,如今已经抢救保存的珍贵资料跨度80年,记录了上海作为中国文化半壁江山的辉煌,见证了越剧从乡村走向都市的梦想,努力改变着“无声的音乐史”。
作为该项抢救工程的首位受益人,著名作曲家朱践耳在2006年初就参与了录制,节目资料中心将他本人收藏的不同载体的个人作品,数字化抢救为30盘光碟(共计1869分钟),并详细编目,形成了多达50页的《朱践耳先生作品目录》。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女士闻讯也主动与节目资料中心联系,寻求对其作品的数字化抢救与保护,最终数字化形成42张CD、26张DVD。此外,著名音乐理论家、年近八旬的戴鹏海先生专门为中心开出了一份二十多人的作品抢救名单,基本涵盖了从上世纪初至今与上海有关的音乐家及音乐理论家,其中包括黎锦晖、贺绿汀、聂耳、陈歌辛、孟波、黄准、吕其明等。
“上海老艺术家作品数字化抢救工程(音乐、越剧部分)”共计完成62人的“数字化作品+音视频口述历史”的文化名人名家档案系列,比原计划超额完成12人。其中,音乐家作品数字化抢救部分完成25人的作品梳理工作,整理作品1502首,形成音、视频光盘259盘,并将数字化后作品按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汇编成文字目录;“口述历史”部分完成7位音乐家、30位越剧人的视频拍摄工作,共计拍摄约110小时,形成视频资料DVD61盘。(记者 朱渊)
(摘自 《新闻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