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在越剧之乡嵊州市,涌现出100多个活跃在城乡演出市场的民间职业剧团,其旺盛的生命力和产业化的运作趋势,给传统的演出业带来若干思考。
产业形成的环境
嵊州地处浙江东部,是越剧的发源地,也是中外闻名的越剧之乡。1996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市)。这里的人们多才多艺,外出演戏的传统,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嵊州民间职业剧团演出产业就是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里逐步发展形成的。
生存发展的条件
拥有庞大的演员群体 在嵊州,参加民间职业剧团的演员,大致有四部分人:一是从国家专业越剧团退休回乡的老艺人和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区社剧团中的部分骨干;二是由培训班走上舞台的演员和乐队;三是由于越乡环境的熏陶,部分人出于对越剧钟爱和自身的艺术才赋,在家庭或亲友的带领下,直接进剧团成了演员;四是近几年,国家专业剧团的演员留职停薪或下岗后,成为民间职业剧团的客串演员。
据统计,近10年间,嵊州市参加民间职业剧团的艺人,稳定在2500人左右,平均年龄在35岁上下。
能演各种传统剧目 水平较好的剧团,凡演出市场上专业剧团的保留剧目,大多都能演出,如《孟丽君》、《五女拜寿》、《追鱼》、《状元打更》、《盘夫索夫》、《狸猫换太子》、《血手印》、《玉堂春》等等。他们以票房收入的高低选择剧本排演。多数剧团能演路头戏(幕表戏),即继承越剧“赋子”联戏的传统,一个故事一出戏。根据观众所需,可以编演上百出戏。一出《狸猫换太子》可演七天七夜,一本《孟丽君》可演五天五夜。
形式多样,机动灵活 剧团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常年性的、季节性的、临时性的。常年性剧团,演出时间每年在8至10个月,上演450场左右。这类剧团有30多个。季节性剧团,演出时间每年3至4个月,上演150场左右。以农忙务农、农闲演出的形式运作。这类剧团有50个左右。临时性剧团,演出时间每年一个月左右,仅在春节和庙会期间演出。这类剧团有20多个。另外,还有一种是随意性较强的啦啦队演出团,一般在10人左右,以唱堂会的形式,流动在山区自然村、海岛渔民区等剧团不能去上演的区域。
形成产业的客观环境
越乡环境 越剧演出是嵊州人从事工农商学兵以外的特殊职业。越乡的文化传统和基础优势,为嵊州农民从艺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从艺的农民,则从四处演出所获不薄的收入中,看到了文化的经济价值,进一步激发了演出产业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政策环境 20世纪80年代初,正当区社越剧团兴起之时,嵊州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相应成立了“区社剧团管理组”(现在称“演出管理站”),给予民间剧团以政策上的引导、管理上的指导和业务上的辅导。嵊州市委、市政府则把发展民间演出剧团作为越乡的特色文化产业来开发,1996年就提出建设越乡文化体育特色城市战略,2001年又提出建设越乡文化名市的奋斗目标,都把培育民间剧团演出产业列入规划之中,并为其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市场环境 嵊州人既喜欢演又喜欢看,越剧成为他们业余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这就为民间剧团的发展造就了一个很大的市场空间。民间剧团丰富的剧目,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其人员精、开支省、戏价低等特点,又适应了农村和个体企业主的经济承受能力。各民间剧团基本是自带铺盖、自办食堂、自备活动舞台,哪里需要哪里演,不存在农村无法接待演出的问题。因此,广阔的农村成为他们供不应求的演出市场。
产业发展的现状
两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组建形式“五自”的特点。剧团通过演出经纪人(一般就是剧团团长)采用“自愿组团、自主经营、自备服装、自带舞台、自定分配”的办法组织演出,完全按市场规律办事。
二是演出“一少二广三多”的特点。根据市场需求组团,演出形成“剧团演员少、演出地域广、演出戏路广、演出剧目多、演员进出多、分配形式多”的现象。剧团演员少,分配就高,效益就好。所以,“一个演员顶数角,一条马鞭当万马”的舞台表演相当普遍。剧团为了创收入,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农村、山区、海岛、村庄、广场、船上、庙堂他们都演。由于戏路很广,如果一个地方的群众想多看几场演出,他们就用不同的剧目演,从不重样。他们面向群众,演出名目繁多,如生日戏、周岁戏、寿年戏、体面戏、吉利戏、彩头戏、庆贺戏、造屋戏、乔迁戏、庙会戏、菩萨戏……不下20种。同时,由于自愿组团和自定分配,采取了底分制、包月制、包日制、拆账制等各种分配形式。
产业的两个效益
因为民间剧团具有多种形式的办团模式、充满活力的管理体制、注重效益的生产机制和植根民间的市场定位,并逐步形成文化产业规模,在实践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据近3年的统计,嵊州市民间职业剧团的演出场次和收入大体如下:1998年,上演1.5万场,总收入约1200万元;1999年,上演1.6万场,总收入约1240万元;2000年,上演1.58万场,总收入约1232万元。
民间职业剧团受农村演出市场变化的影响,每年的演出场次与收入并不完全呈上升趋势,有时也有回落,剧团的数量也是时增时减。但是,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村劳力特别是女青年的过剩,民间剧团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了许多就业岗位,为缓解就业压力和拓宽致富门路起到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学艺唱戏渐渐成为嵊州市农村女青年的一种就业时尚,演员队伍日益壮大,演戏致富的家庭不断涌现,依靠演出收入建造的新房处处可见。
民间职业剧团活跃了农村商贸市场。由于剧团主要是在农村秋后喜庆丰收、庙会集市交流之际演出,剧团开锣,商贾闻风而至,市场格外繁荣,商贸特别活跃,为城乡物资交流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民间职业剧团扩大了越剧之乡的影响,激活了区域性演出市场,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嵊州知名度的提高,主要依靠越剧之乡的影响,民间职业剧团的发展对促进嵊州市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民间职业剧团没有政府一分拨款,完全依靠市场生存发展。他们认为,“演出才能出效益”,自觉地面向市场,在市场中找准自己的定位,自主经营演出活动,使自己得到健康发展。在演出手法上,坚持路头戏与剧本戏并举;在演员结合上,严格控制岗位配员,人尽其才;在收入分配上,多劳多得,按劳取酬,形式多样;在演出时间上,尽量满足观众的要求,灵活安排;在演出条件上,不计较好坏,能吃苦耐劳。这些值得国有文化表演团体很好借鉴。
产业前景的思考
在嵊州市民间职业剧团产业化建设的进程中,嵊州市文化部门有这样一种认识:树立“产业”观念,尊重艺术规律,不断探索寻求适应市场的运行方式;在产业化建设中突出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精心培育扶持民间职业剧团,为他们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目前,随着演出市场的发展变化和群众越剧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嵊州市民间职业剧团,已到了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的转变时期。嵊州市文化部门认为,今后一个时期,民间职业剧团能否进一步发展,关键在于能不能实现产业升级,适应转变时期的要求。为此,嵊州市牢固确立产业意识,加强规范化管理,重视服务和引导,进行探索实践,促进了文化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