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儿童少年粤剧团前天起在世博园宝钢大舞台亮相,史济华是领队之一。下月初上海戏曲学校越剧班赴香港、澳门5所大学演出,史济华是主讲人。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越剧男小生,史济华在退休后与越剧的姐妹剧种粤剧结缘。虽然奔波于沪港之间颇为辛苦,但年届古稀而戏称自己才“35公岁”的史济华乐在其中。
越剧成名 旁攻粤剧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史济华就因为一出文武兼备的《十一郎》一举成名,并录制了建国后越剧男女合演的第一张唱片。之后他在《祥林嫂》《凄凉辽宫月》等剧中都有不俗的表现。退休后史济华定居香港,“摇身一变”成了教粤剧的老师。虽然语言、唱腔都不相同,但戏曲有很多相通之处,越剧表演及塑造人物的细腻传神令不少粤剧演员颇为倾心,史济华也由此开始钻研粤剧的表演与唱腔,并对戏曲共通的水袖功、扇子功等加以总结整理,形成一套体系。连著名粤剧“正印花旦”王超群也正式拜在史济华门下,成为香港粤剧界的一大新闻。
培养新人 不遗余力
虽然在香港开创了一片新天地,史济华与上海越剧界却从来没有疏远过,重大演出中几乎都可以看到史济华的身影。今年,两位“中生代”越剧男小生相继离开上海越剧院,上海男女合演越剧面临困难局面,史济华又欣然应邀回沪培养年轻一代越剧男小生。他认为男女合演和女子越剧“一定要并存”,而优秀男小生少是因为“培养得少”。史济华表示,当年老一辈艺术家“把手把脚”教导自己,现在自己要把当年学到的东西毫无保留地传给年轻一代。(记者 王剑虹)
(摘自 《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