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开元六旬老农写诗编越剧唱词

author
0 minutes, 0 seconds Read

歌唱“两富生活”

在开元四村到长乐镇沿江的那条小路上,常常可以看到一个60多岁的老农,一边骑着自行车,一边唱着越剧老调,或者捏着口琴吹曲子。这位老农就是开元四村的周传苗。

“小学生老农”学写诗歌

周传苗出生贫寒,因为家里穷,只读了5年书就辍学了。那时他特想读书,可是父亲问他,是你读书要紧呢还是填饱肚子要紧?这一问让周传苗低下了头,是呀,穷人家能识几个字就不错了。辍学以后,周传苗就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田地上辛勤劳作,以此维持一家人的温饱。

改革开放后,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仿佛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在农村里,农民有钱买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了,有钱盖两层三层的小洋楼了,到后来还买起了电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种田有插秧机,割稻有收割机了,总之是,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这些千变万化,周传苗看在眼里,印在脑里,他的心里总有一种想写点什么的冲动。有时在田畈里干活,他会突然停下来,久久地看着一个地方,“像教书先生一样发呆”,他老觉得脑子里有一些东西在跳呀跳,马上要跳出来,又忽然一下子跑掉了。

有一回,他在菜地里施肥,脑子里的那个东西又开始跳呀跳,这次突然被他抓住了。“改革开放时代好,集体土地搞承包。”对,就这么两句。他当时高兴得连肥料都撒了一地。诗歌,是诗歌,他这个只读过5年书的农民也能写诗歌了。

周传苗的作息时间是早上5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脑子蹦出两句诗歌后,他的作息时间全乱了。有时半夜醒来,他还在弄诗歌,有时雄鸡刚叫第一遍,他就拿着一支笔在纸上涂抹。

“汉字认识我,我不认识汉字。”周传苗说,可是写诗的人怎么能够不识汉字呢。他于是找来字典,跟着字典学字学词组。不过,终究还是文化水平低,“写一句诗,比女人生孩子还吃力。”周传苗笑笑。

这首后来命名为《小康生活乐陶陶》的诗歌,周传苗从2005年开始写,一直到2007年才完工,全诗共20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为记住这首诗歌,他每天大清早就到田畈里去唱。“会唱就会背了。”村里人看他这个样子,说他是不是脑子有毛病了,他也不理不睬。后来他唱的时候,觉得不押韵的句子唱起来不好听,就专门赶到市文化馆请教老师,在押韵方面实实足足地下了一番工夫。

后来,他又找到了长乐《剡西诗社》社长徐忠耀,让他给“指点指点”。他的这首诗也同时刊登在这本诗刊上。

诗歌谱成越剧唱词

一边走一边唱,周传苗的《小康生活乐陶陶》不知不觉就被他唱熟了唱烂了。村里人听到“农业实现现代化,机械操作用电脑”或“风调雨顺年景好,国富民强人欢笑”等唱词,就知道一定是周传苗过来了。大家会连声喊“好,好,好。”有人要求他从头到脚再唱一次,他就停下来,亮亮嗓门重新唱一次。可是只是清唱,似乎太冷清了,周传苗又用毛竹片做了一块“的笃板”。一边唱一边甩“的笃板”,效果果然好多了。

有一回村里搞文艺活动,周传苗还登台去亮相,表演的就是越剧唱《小康水平乐陶陶》,不料,台下叫好连天,掌声如潮,倒让他的脸发起烧来。这次过后,开元四村和开元五村的越剧队专门找上门来,说要演唱他的作品。当然,如果要越剧队来演唱的话,就要有正规的曲谱。到哪里去谱曲呢?

在一个朋友的介绍下,越剧团的一位专业师傅因为感动于周传苗的执著,义务替他谱了曲。这以后,他的《小康生活乐陶陶》就是村文化活动的保留节目,每年长乐镇农民文化艺术节,都会亮出这个节目。

后来,周传苗又迷上了口琴,他的口袋里总是装着两个玩意:一个是“的笃板”,一个是口琴。有时走在路上,脑子里突然想起一两句话,他就拿出“的笃板”自己唱起来。

这两年周传苗在长乐镇一家企业工作,从开元四村去上班的路上,他有时吹着口琴,有时唱着自编的越剧,当然主题都是歌颂富裕的物质生活、富有的精神生活。

新近,市里成立了吹打协会。协会领导找到周传苗说,吹打队以后不仅要吹打,还要唱越剧,叫他多写些合适的越剧。周传苗经过半年时间的“苦思冥想”,又创作了一曲《思娘恩》。

“我没有多少文化,我写诗写越剧唱词,就是为了想把大伙过的美好生活写出来唱出来,让大家多宣传宣传。”周传苗说,现在的农民不仅日子过得富裕,精神上也富足快乐。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