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上海越剧旧戏班

author
0 minutes, 0 seconds Read

上海的越剧旧科班及准科班、学员班

在纪念越剧百年时曾介绍了很多越剧的科班,但大部分是浙东一带的,实际上上海也有旧式的科班,也培养出一些著名的越剧演员。这些科班规模不大,有时办班人就在弄堂租一间屋,请一、二个琴师,自己敲敲的笃板,再让几个专业艺人来进行輔导,学的都是传统折子戏,沒有剧本,都是心传口教,教学时间不长,学员还要交学费,学成后走江湖跑码头,风里来雨里往,凄惨得很。但经过实践居然也出现了几个角儿,象陆锦花、吕瑞英都是“四友社”的学员。陆锦花运气比较好,十五岁时就被雪声剧团相中,担任二肩小生;而吕瑞英就没有这样好的运气,一直随戏班在杭嘉湖一带游走,最后才在上海被竺水招相中,成为云华越剧团的三肩花旦。毕春芳所在的科班是上海鴻兴舞台,出科后起先也是在一些小剧团里演些小角色,入盟东山越艺社后才和丁赛君并肩为二肩小生。鴻兴舞台还培养了一个后來加入芳华越剧团具有一定名声的大面老生茅胜奎,她身材魁梧、嗓门嘹亮,曾在《屈原》中为尹桂芳配戏,演楚王一角,颇受好评。

稍后的有艺人陶素娥、叶琴芳组织的陶叶剧团科班,学员都是雅字辈的,象戚雅仙、赵雅麟,戚雅仙原学袁派,人称“袁派小花旦”,很早就加入了雪声剧团,后來自创门户,在竺水招的云华剧团解体后她与赵雅麟继续扛起云华大旗在恩派亚剧场演出,最后形成了自己的流派,人称“悲旦之王”。赵雅麟很早就加入了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实验剧团,剧团的第一出大戏《借红灯》中的王孙公子就是她演的。她好象和袁雪芬合拍过电影《想思树》,是戏中男一号角色。东山入盟上越后她便不常演出,只在和金采风、吕瑞英合作的“小西厢”(人称袁雪芬、徐玉兰的为“大西厢”)中露过脸。陶叶科班中还有一个花旦叫刘雅君的抗战时期在南市一带很吃香,我记得我外婆家附近同兴街有爿同兴剧场,剧场小、设施旧,但只要刘雅君出场,保证满座,后來她的去向我就不知道了。陶叶剧团为袁雪芬相中,整个班底加入雪声剧团,参予早期越剧改革。

越剧旧科班在我印象中比较深的是“忠孝班”,成立于一九四四年,也是对外招生建班的。那时己经进入越剧早期改革阶段了,故比较重视内部剧务管理,租同乐剧场为排练演出场地办班时招十五、六岁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小姑娘为学员,学北京京剧富连成班的样,学员的艺名中都带一个忠字或孝字,成名较早的有戴忠桂、李忠萍、郑忠梅,戴忠桂开始学傅派,且学得极象,在芳华越剧团丽都大戏院演出期间她担任二肩花旦,曾在《西厢记》中担任红娘一角,后來许金彩退出芳华,她和李金凤并肩头肩花旦,芳华去福建前线,她和李金凤随团而行,现在我们只能在电台播音中听到她的唱段。李忠萍后来加入少壮越剧团,陆锦花、张云霞相继退出少壮后,她大胆地身兼团长之职,与厖天华、魏梅照、张小巧等人树起少壮大旗,在国联大戏院还坚持演出了一段时间。郑忠梅后來加入上海越剧院,擅演老生的她象张桂凤一样有时也串过老旦,在越剧电影《红楼梦》中扮演王夫人一角。孝字辈的演员后來成名的较少,记忆中有楼孝佩,后來加入东山越艺社,为三肩花旦,但东山时期她和金采风、吕瑞英一样经常上电台演唱,所以当时也为越迷们所熟知,据我所知,舞台版的《梁山伯和祝英台》中的银心一角本当是由楼孝佩演的,后来改拍成电影,傅全香換成了袁雪芬,银心換成了吕瑞英,当年楼孝佩的唱功我觉得还是比较耐听的。除了楼孝佩外还有郑孝娥,东山时也是三肩花旦,后來随团加入上海越剧院。忠孝班的学员起点较高,所以学习四十天以后居然还排出了出大戏《岳飞归天》,这在当时旧科班中是罕见的。

解放前有很多越剧戏班是小青年们由于个人喜好凑在一起下海演戏的,据我所知青年越剧团就是这样科班式的形成的。我们姑且称它为准科班吧。

青年越剧团的社长叫金人,是个文化人,所以班风比较开明,还请了芳华剧团的陈曼、东山越艺社的南薇为学员编导。演出的地点是中路宁波同乡会礼堂,我曾去看过几出戏,如《钗头凤》、《梁红玉》。演员艺名中都带一个青字,而且每个演员都专攻一个流派,象水青莲的戚派、文青皓的范派、徐青蘭的徐派……而且个个学得酷似,因为她们的文化素质较高,所以在舞台上的气质也颇佳。青年越剧团解散后,演员各奔前程,史青莲、文青皓入盟合作越剧团,徐青兰等人去外地越剧团,也有改行做別的工作的。

这里还要提到的是有的演员虽不是出身科班,但随团成为学员,在团内演出时专心观摩当家演员的身段手势,学唱当家演员的气声唱腔,经过实践后來居然成名成为流派的创始人,金采风就是一个特例。还有在越剧团里由头肩演员私淑的学习,象芳华越剧团里受承于尹桂芳的私淑尹小芳、尹传芳等,她们在传承和发扬尹派艺术中曾发挥了极大作用。

还有一个例子是东山越艺社成立后,吸引了一帮小青年随团观摩,她们的艺名中都带有一个东字,突出的是朱东韵,还有一个陈东文,当时她们好象不常上台,但在伴唱的名单中可以找到她们的名字,有时也跟着金采风、吕瑞英她们去电台穿唱。朱东韵最初学傅派、后改为袁派兼吕派。想当年一听到她唱就觉得音色好、学得像,将來必成大器,后來随团加入上海越剧院果真成为重点培养对象,凡是吕瑞英演过的戏她都拿捏到位,如同一斥。象《三看御妹》、《打金枝》等,后來香港将《三看御妹》拍成电影,演员员是港籍的,配音的是沪籍的,刘金定一角配唱的就是朱东韵。可惜她中年后人长胖了,损害了舞台形象,所以改在学舘里教戏,但是必要时还得请她亲自出马,如电影《祥林嫂》的主唱就少不了她,而且在演职人员的名单中以显著的地位写明:领唱朱东韵,我觉得这也是很光荣的。至于陈东文,她先学陆派后兼尹派,唱得也是有板有眼,极似其师。她曾经外借过到浙江省去輔演,现在可能也在学舘里当教师吧。东字辈中还有一个学老生的叫张东珍的后來也有点小名声。

除以上提及的越剧旧科班外,还有一些科班可以略为提及,它们的共性是办班方式简单,但借剧场演出的机会较多,所以也出了些人材。有借筱丹桂之名成立“玉字班”,出了个曹玉珍,后來成为蘭州越剧团的头肩花旦。同年建立的少少越科班,专攻越剧角色中奇缺的武生,突出的有陈少春,上海越剧院就看中了她有武功的基础,请她入盟,她也不负众望,除在学舘中担任技术指导外,还常和傅全香、金采风等人合作登台,《碧玉簪》拍摄为电影,王玉林一角就由陈少春担纲。一九五O年建立的出新越剧团科班是由小白玉梅等老艺人倡议建立,重视基础教学,因此也培养出了邵文娟那样的范派小生,后还身在虹口越剧团活跃在越剧舞台上,她主演的《沉香扇》、《盘夫》等传统戏都是享有一定声誉的,另外她还是京剧名丑孙正阳的妻子,两人台上虽互不相见,但台下相互切磋、交流,孙正阳的京剧功夫也使邵文娟得益匪浅。同年建立的崑崙越剧班培养的学员都是世字辈的,她们建团后曾在南通市演出,极受好评,南通观众力邀剧团留扎在南通,所以整团人马就扎根在南通,为南通市越剧团,是离开上海最早的越剧团,因为演员不在上海,所以世字辈的演员在上海越迷中名声不大。最后提及的是原飞鳴越剧团、后虹口越剧团团长陆锦娟,她的唱做别具一格,人称“冷面小生”,她最早是在金龙越剧科班里学戏的。

解放后政府重视戏曲的人工作,上海越剧院就设立了男女合演的学绾,已为人所熟知,所以不在我题才所属了。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