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戏剧场4月29日至5月1日上演了茅威涛主演的封箱版《西厢记》,这是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原生代演员”此剧的绝唱。
肃穆的封箱仪式上,茅威涛在焚香琴音中将戏服一一叠好放入箱中封上,意为此版《西厢记》告别舞台。需要指出的是,封箱其实封的是演出档期,并非剧目、演员或演出版本。此次虽称恢复“梨园行的老传统”,却显然只借用了那庄重的仪式感。这是在新的情境下,对传统内涵的一种引申、转意和化用,希望这不会引起广大观众对传统概念理解的小误会。
依然是才子佳人,依然是“诗化越剧”,依然是旋转舞台,今天看来,技法处理虽略显陈旧,却多了层意味。茅威涛历经二十载沧桑,虽然嗓音稍失清润,身姿稍逊光鲜,醇厚圆融却胜似当年,唱腔、念白、眼神、手势、台步透着温文尔雅的书卷气,踢褶、撩襟、拂袖、合扇融汇了越剧、昆曲、川剧小生的飘逸、典雅、机趣,把张珙这个情种演绎得憨痴疯魔、俊逸风雅,难怪二十年前就曾培养“花痴”无数。还有颜恝那温婉矜持的莺莺、陈辉玲那精明热心的红娘、董柯娣那威严固执的崔夫人,以及黄依群的幕后伴唱,同样魅力十足。
戏剧场呈现了少有的爆棚景象,从一楼至三楼满坑满谷,越剧迷、茅迷们贪婪地不放过演员的一声一腔、一举一动,时而欢喜、时而惆怅、时而忧伤,几乎把每段精彩的演唱和表演都淹没在掌声和笑声里。演出结束后全体观众起立鼓掌,其中还夹杂“茅威涛我爱你”、“颜恝回来吧”的叫喊声和哭泣声,不少人拥至台口。茅威涛大段感言、三次谢幕、多番与导演及其他主演拥抱之后,观众仍有大半未散。
别了,茅版《西厢记》,正如戏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又如歌词“又把聚会当成一次分手”,回归与离别相携而来,让惊喜与不舍、期待与怀念交织。这场演出的文化意义远远大于演剧本身,茅威涛“挥一挥衣袖”,作别青春的记忆、逝去的旧梦,留下的是对越剧的虔诚,是敬畏传统、懂得放下的人生感悟,也留下了新的希望。(池浚)
(摘自 《京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