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启哲
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素来是戏曲舞台常演不衰的经典,而素以情感戏见长的越剧,将如何演绎这一传奇?昨天下午,作为上海小剧场戏曲节展演的第二部作品,由上海越剧院创排的《情殇马嵬》在上海京剧院周信芳戏剧空间上演。该剧选取唐明皇与杨贵妃马嵬坡前生离死别这一最为家喻户晓的片段,由越剧院红楼团的青年演员呈现在小剧场舞台。对于热情的越剧观众来说,一折小戏难免有些意犹未尽,越剧院特别追加《登楼追魂》,延续《情殇马嵬》的剧情,描绘老年唐明皇对爱人的追思。
《登楼追魂》和《情殇马嵬》这两折情节前后连贯的小戏,出自越剧院今年9月首演的《唐明皇和杨贵妃》。该剧由四折小戏组成,四组来自7个流派的青年演员分别诠释了李隆基杨玉环爱情时间轴上的几个经典故事。“小戏各自成篇,又剧情相连,所以既能独立演出,参加小戏比赛,又可进行组合演出,探索小剧场戏曲市场,还可以合为‘小戏连台本成为一出完整大戏。”上海越剧院院长李莉告诉记者,过去小戏创作多为比赛“量身定做”,而通过创作和演出模式的整合创新,这些小戏也能撬动市场,首演过后,已有宁波演出商下了订单。
重述经典,释放越剧特有的情感表达张力
从初遇到相守,再到离别与追忆,如果说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经历了起、承、转、合,那么《情殇马嵬》一折便是戏剧冲突最为集中、情感爆发最为激烈的转折部分。安禄山叛乱,李隆基带着杨玉环仓皇出逃,在马嵬坡前遭御林军逼宫,为保全李隆基,杨玉环选择牺牲自己。在主创看来,面对这样一段家喻户晓的故事,与其戏说猎奇和解构颠覆,不如立足越剧本体艺术特点进行经典重述。与京昆浓墨重彩的大写意不同,《情殇马嵬》发挥越剧长于抒情的优势,把笔墨放在这对恋人复杂的心理描摹上,充分释放情感表达的张力。昨天的演出中,杨婷娜饰演的唐明皇,从玉石俱焚的坚决,到太子御林军步步相逼的两难,再到与杨贵妃生离死别的绝望,一系列心理变化通过越剧悲切激越的唱段一一展现,赢得观众多次掌声。尽管昨天《情殇马嵬》演出的版本从首演时的30分钟拓展至40多分钟,演出结束后,不少老剧迷感慨:“唱得太少不过瘾!”
其实,最初接下饰演唐明皇,杨婷娜是忐忑纠结的。原来,以往京昆作品的唐明皇是以大官生应工的,这也与唐明皇的气度、身份、年龄相符,然而《情殇马嵬》一折她以小生应工。“唐明皇那个时候已有七十来岁了,接连兵变打击,加上又路途劳顿,再到爱人逝去,无论是处境还是心理变化,仅靠小生的表演是不够的。”为此,她向大官生、老生“取经”,也借鉴越剧前辈的表演,甚至在一处唱段中用了绍兴大板,以期还原身处绝境的老年唐明皇。
一拆一合,灵活演出模式为创作增加底气
相比于其他小剧场作品,《情殇马嵬》显得传统工整,还在2015年上海市小剧(节)目评选展演中,获优秀作品奖。李莉说:“这次的作品创作我们采取审慎的态度,其创新不在于意识前卫,而是在于平台的摸索。”她说的这个探索,便是“小戏连台本”概念的提出。“过去的小戏创排,通常为参加比赛,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奖一拿完便刀枪入库。这些作品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没有演出机会十分可惜,也挫伤了演职员们创排小戏的积极性。”如今“小戏连台本”通过灵活的拆分组合,可以变换出多种演出模式,打通赛场和市场,适应不同的演出场地,而每折故事全靠两个演员的对手戏进行推进,对青年演员的功力更是实在的考验。
这种拆分组合也不是简单的加减法。导演童薇薇介绍,从演员构成上,四组演员分别演绎同一组人物,从而形成4个唐明皇,3个杨贵妃,再加一个高力士的格局,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听体验。而从戏剧结构上,小戏各自有内部的起承转合,又分别构成大戏起承转合的不同元素,剧情前后呼应,再通过加入一些小情节“粘合”成一部顺畅的大戏。
首演至今的近3个月,良好的观众反馈让主创有了底气,演出模式的创新更能灵活调度市场,李莉直言,希望今后在小剧场戏曲创作中步子再迈得大一些。
《情殇马嵬》是上海越剧院新戏《唐明皇和杨贵妃》中的第三折。 本报记者 叶辰亮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