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越剧院签约戚派名角度身打造名剧血手印

author
0 minutes, 0 seconds Read

戚毕流派找到传承舞台

上海越剧院打破“体制”围墙,与“海归派”金静签约,首次以一年一聘的签约制引入“体制”外的越剧明星。从不排演戚(雅仙)派、毕(春芳)派大戏的上海越剧院,也第一次为戚派传人金静度身打造戚毕流派名剧《血手印》。

东渡归来钟情戚派

金静是越剧名家戚雅仙的得意门生,自东渡日本归来后,仍钟情于越剧艺术。2002年,金静与萧雅艺术工作室合作,排演了大戏《状元未了情》。正处艺术黄金期的金静,亟需登台演出的机会。然而,“戚毕”流派的“大本营”——静安越剧团,近年几近“名存实亡”。
尽管静安越剧团目前已很少演出,但戚毕流派在观众中依然很有影响。上海越剧院领导感到,戚毕流派也是越剧的财富,上海越剧院只有通过排演戚毕的流派剧目,才能传承戚毕的流派艺术。加盟上越,金静终于找到了传承戚派艺术的舞台。

合约一年参与竞争

上海越剧院与金静一拍即合,双方签订合约,合约期限暂为一年,而上海越剧院与其他演员的合约也是一年一签制。上海越剧院院长尤伯鑫说,不但如此,聘期内,金静在评奖、评职称等方面,也都与原剧院演员一视同仁。越剧明星金静的引入,乃是增加明星间的竞争之举,多少还有“池中放鲶鱼”之意。

老戏新排周末登台

《血手印》是集萃戚雅仙和毕春芳两位艺术家艺术精华的代表作。上海越剧院邀请了曾执导过京剧《骆驼祥子》的石玉昆重排此戏,原编剧傅骏执笔改编,并邀请毕春芳担任艺术顾问,毕春芳丁笑娃担纲男主角。
如何重排经典老戏,一直是戏曲界的一大难题。若太前卫,老戏迷不认可;若过于保守,新观众不喜欢。此次,编导首先保留了几乎全部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但对主题、情节和人物都进行了重新定位。将原来公案和情爱并重的两条线,改为王千金舍生取义一条脉络。这次增加了金静的戏份,并使人物定位更加人性化。7月10日、11日,艺海剧院,越剧迷将再睹金静舞台风采。

记者点评

一个明确信号 艺术上正处黄金期、但苦于无舞台施展的戏曲人才,在上海和全国都有不少。上越敢于引进体制外人才,是向全国的艺术人才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
上海越剧院将根据市场需求,引入导演、舞美、乐队等各类艺术人才。进来与出去的大门逐渐打开,上海越剧院的名角自然也可以走出去,签约其他文艺院团排戏。
人才的不断流动和优化组合,必将对上海文艺舞台的繁荣带来积极的影响。(记者 张裕)

(摘自 《文汇报》)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