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独特的美学在雅俗共赏的基础上更显出大众的气质

author
0 minutes, 0 seconds Read

越剧节目_请问越剧_越剧剧目

上海越剧院提供越剧《红楼梦》服装设计图及图片

请问越剧_越剧节目_越剧剧目

上海越剧院提供越剧《西厢记》服装设计图

越剧剧目_请问越剧_越剧节目

上海越剧院提供越剧《红楼梦》舞台布景设计图

越剧节目_越剧剧目_请问越剧

上海越剧院提供越剧《红楼梦》舞台布景设计图

越剧剧目_越剧节目_请问越剧

上海越剧院提供越剧电影《西厢记》剧照及图片

工笔,又称“工笔”,是中国画中一种工整细致的画法,与“写意”相对称。 唐代的《簪花仕女》、《虢国夫人春游》,五朝的《韩熙载夜宴图》,宋代的《千里江山》等庭院画,仇英的《明代人物画如《汉宫春晓》等,均属此类。 工笔画的特点是注重写实、注重细节,不同于写意画追求神似、注重简洁。

工笔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尤其是人物画。 其中“仕女画”不仅艺术精湛,还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极具审美价值的雍容华贵的女性形象。 20世纪40年代以来,以女性审美为主导的越剧,从描绘女性的仕女画中汲取灵感,尤其是在服饰风格上。 如果你看看越剧《红楼梦》和越剧《西厢记》的服装设计图就知道,连笔触都受到了细致技法的影响。

既有唐画的繁复秀丽,又有宋画的淡雅精致。

我们必须追溯到近八十年前,才能充分领略这一举动的创造性。 要知道,以前的戏曲中的人物造型,都是以靖昆为蓝本的“行李箱系统”。 包头、贴片、大袖的宽松衣服,要求不同体型的演员穿着,也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剧目。 20世纪40年代越剧改革后,在“新越剧”的推动下,服装专门分为“戏服”。 为了凸显女性之美,人们在古代仕女图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多改革。 比如,将传统的大百褶裙换成最早的四分之三宽的“百褶裙”,凸显女性的纤细和柔美; 宽袖裙改为上身短、下身长、上身紧、下身宽松,肩膀、胸部、腰线收紧,体现身材之美; 云肩和丝带两大配饰也被大量运用,让身材更加迷人曼妙。 我们在越剧《西厢记》第一幕中观看了崔莺莺古装的“惊艳”一幕。 玉颈挂满串珠,玉肩叠珠云,长长的丝带拖地,环环叮当作响,格外雍容华贵。

如果说越剧的服装风格多半是受到美女画的启发,那么舞台美术则更符合工笔画的艺术追求。 我们先来看看越剧《红楼梦》的两幅舞台布景设计图(见图③、图四):“布局整齐,精致细腻”这个词来形容它再合适不过了。 越剧大师袁雪芬曾说过:“如果一味地模仿京剧、戏剧,最多只能是伪装的京剧、戏剧,还有什么意义呢?” 因此,经过探索,越剧的舞台美形成了以“虚实结合”为主体。 审美风格。

“真实”就是抓住典型形象,煞费苦心地精心雕琢。 雕刻的精细程度如何? 宫灯上的图案、屏风上的画作、大大小小的窗玻璃等等,单独拿出来都是艺术品,经得起放大、仔细端详。 越剧爱好者有一个爱好——拿起望远镜,一一检查每一个细节,看是否到位。 无论哪里的文笔偷懒,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 业内知名的上海越剧院的艺术团队不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吗? 这群绘画大师为越剧舞台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虚”是指必要时省略,而不是完全填满,以达到一以三的效果。 而且我个人认为,现实与虚构之间,恐怕还是更真实一些。 这并不意味着越剧的写实剧多于虚构剧(例如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以虚构、写意为主),也不意味着越剧的写实性比写意更重要,但那越剧比写意更重要。 他的美学成就和现实主义贡献尤其具有代表性。 以此类剧的巅峰之作《红楼梦》为例,它贡献了一种基于美而非现实的现实主义。 这就是为什么越剧的写实必须辅以“虚”,因为现实不是它的目标,美才是。 我认为这是越剧对中国戏曲的杰出贡献,也使越剧成为不可替代的代表性美学。

总体来说,我觉得越剧更接近工笔画,而昆剧则像写意画。 戏曲舞台上曾经有泛越剧,现在又兴起泛昆曲之风,似乎有一种认为中国画美学等于写意的偏执。 尽管写意画取得了很多成就,但它因其与西方审美强烈不同的个性而受到国际赞誉。 但我们的民族审美并不完全写意,少即是多,是稀疏简约的。 昆剧是越剧的保姆,但越剧并没有照搬昆剧的美学。 而是跳出了昆剧明清文人画风格,看得更远。 它找到了唐宋时期工笔画的巅峰,找到了民族、民族的风格。 古典,东方,不同于他家的专属审美。 所以我们看到越剧描绘了这样一幅鲜花包围的美丽图画,色彩斑斓,层次分明,花团锦簇。 既有唐画的繁复秀丽,又有宋画的淡雅精致。

在鉴赏雅俗品味的基础上,展现出更加大众化的气质

他做事一丝不苟,善于描述细节。 《韩熙载夜宴》中的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越剧是一门工笔艺术,最擅长勾画才子、佳人、家庭伦理。 但与昆剧不同的是,它并没有成为优雅的代名词; 而且也与黄梅戏不同,黄梅戏洗去了俗气,从乡下姑娘变成了闺阁小姐。

据说越剧是雅俗共赏的。 我想说,在“欣赏所有人”的基础上,它更加“世俗”。 因为它是在上海这个市民城市中形成的,所以它的世俗性就是市场性的。 这是城市,不是农村。

比如,为什么《红楼梦》那么适合越剧? 除了故事发生在江南地区、以女性为中心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红楼梦》是一部市面上流传的白话小说,烟火气十足,这与《红楼梦》的故事背景不谋而合。越剧气质。 结合。 不要低估这一点。 有些创作者一不小心丢失就很容易误入歧途。 例如,以其他文艺形式演出的某部《红楼梦》,将所有人物都粘贴在胶片上,将生动而个性的人物统一在一个模板中; 也自始至终都充满了优雅和轻盈,具有很强的自我演奏感。 它显然是被搁置在架子上而不是靠近市民,这与原作是相反的。

越剧是怎样表演的? 她没有强化原作中跌宕起伏的宏大深刻的主题,只是紧紧抓住了保黛和柴的关系,渲染了他们的悲欢离合。 看起来很简单? 不,它实际上非常聪明。 越剧《红楼梦》不仅可以成为该类型剧种的代名词,还可以作为其他艺术门类学习的母材。 基本上就是越剧和《红楼梦》的气质一拍即合。 “林妹妹从天而降,就像一朵刚刚从修中出现的轻云。” 说得清清楚楚,却又清新淡雅; 可谓措辞精妙,通俗易懂。 它不应该太庞大,也不应该太简陋。

再比如,《西厢记》是如何从元剧成功转型为越剧的? 刚才我们不是说了,越剧的市民化和昆剧的文学化是不同的吗? 《西厢记》改编为何成功?

需要说明的是,首先,《西厢记》的出处是董解元的《诸公调》,后来被元稹改为《唐传奇》,而后又是王实甫的《元杂剧》。 这些艺术风格都是公民化的产物,是为老百姓服务的。 其次,越剧改编做了大量的“普及”工作。

比如,对崔莹莹心理的细腻刻画,犹如剥茧一般。 我看过很多其他版本,但除了评弹之外,没有一个版本像越剧那样被解剖。 为什么要这样做? 崔莺莺的暧昧、犹豫、矫揉造作,是由她的身份和处境决定的。 熟悉文学、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人都能看懂,但普通观众可能看不懂。 一不小心,就会显得过于造作,让人讨厌,这就需要“解释”给观众看。

如今,戏曲已成为小众艺术,越剧也不再像当年那么受欢迎。 一旦成为小众,必然会变得精英化,更有可能变得雅化,但这离越剧的世俗化、大众化的气质越来越远。 越剧艺术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应该保持其古老的亲民特色,这样才能永远活在人民群众之中。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本文所说的越剧主要是指以上海越剧院为代表的主要传统。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浙江小百花为代表的越剧人致力于“诗意越剧”的实践。 这是越剧继续发展的又一条路径,需要另文论述。

(作者:莫夏,上海越剧院艺术创作室副主任、编剧)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