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新浪文化综合网络资源整理编辑。
越剧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等许多省、市、地区。 起源于浙江省绍兴区嵊县。 清末,在民间艺术“地唱”的基础上,吸收了余姚滩簧、绍剧等各种音乐、戏曲的思想。 剧目、曲调、表演艺术初步形成,当时称“小歌班”或“德杜班”。 1916年进入上海时称“绍兴闻戏”,1930年后发展为由女演员表演的“女子绍兴闻戏”。 1938年改称越剧。 今后将在发展中进一步成熟,形成优美抒情的艺术风格。
越剧
越剧是一部较晚上映的剧种。 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为我所用。 越剧的唱腔属于板腔风格,早期为单腔。 后来吸收了其他戏曲类型和音乐类型,逐渐丰富起来。 越剧的曲调清脆悠扬,优美而富有表现力。 主要分为三类:赤调、四宫调、仙侠调。 其中,驰调分为慢板、中板、连板、三板、小板、二番、流板等。越剧的角色分为小旦、小生、老生、丑角、老旦、大面六类。 小丹又分为六类:北丹、花丹、归门丹、华山、正丹、武丹。 小声又分为六类。 分为四种:进士、穷生、官生、武生。 老挝学生分为两类:普通学生和外国人。 小丑分为四种:长衫丑、官丑、短衫丑、女丑。 早期的越剧表演比较简单。 后来又借鉴了其他戏曲的动作程式,并从日常生活中提取了一些基本动作。 1942年,在袁雪芬等人的倡导下,越剧一方面吸收戏剧、电影的表演方法,真实细致地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 更加细致和有节奏。 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形成了越剧表演中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独特艺术风格。
越剧
越剧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剧目,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祥林嫂》、《西厢记》、《追鱼》等。 》、《爱情侦探》、《盘符索芙》、《柳毅传》、《碧玉钗》、《三看御姐》、《击金枝》、《玉堂春》、《琵琶行》故事》、《孔雀东南飞》等
舞台艺术也是越剧极具特色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1930年代初期开始,越剧开始采用具有中国画特色的立体布景、彩灯、音响、油妆等。 服装款式是根据剧情设计的。 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古代仕女画。 风格清新自然。 色彩、材质柔和淡雅,是对传统戏曲服饰的良好发展。
越剧
越剧在短短一百年的时间里发展成熟,成为中国戏曲园林中的一朵奇葩。 新中国成立后,越剧迅速传播到华东、西南、华北、西北、中南、东北等地。 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它以其典型的东方艺术特色在国际上赢得了一定的赞誉。
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006年5月20日,越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