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歌剧创新
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浙江小白花越剧团副团长、浙江小白花越剧团(以下简称小白花)团长蔡哲飞在全国两会上提出: “打造‘一带一路’歌剧长廊。” 新时代条件下,越剧人始终坚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 面对青年演员培养、新题材剧目创作、越剧文化生态培育、新媒体包装等各种当代问题,蔡哲飞表示,越剧人要在坚守诚信的同时抓住机遇。不断探索越剧创新之路。
蔡哲飞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小白花越剧团副团长、浙江小白花越剧团团长
打造“一带一路”歌剧长廊
中国艺术报:这是您第一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您今年提出建议的背景是什么?
蔡哲飞:第一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我感到非常荣幸,也感到责任重大。 作为浙江省文艺界的代表,我的建议是围绕戏曲文化展开的。 记得1954年周总理率中国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时,将中国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推向了国际舞台。 由此,“中国戏曲”的声誉在国际文化圈传开。 今年,“一带一路”倡议进入第十个年头。 它已成为当今世界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在贸易、金融、科技、社会、人文、民生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此,我提出的建议是打造“一带一路”戏曲长廊。作为三大古剧之一中国戏曲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是中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成为“一带一路”沿线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典型代表。
流派传承与个人表演
每个人都应该忠于角色
中国艺术报:如何培养演员形成自己的特色,是越剧产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歌剧演唱的音色是区分艺术流派最明显的标志之一。 在新昌调戏班的五年学习,对于你越剧人物的塑造会有很大的帮助。 什么样的影响? 您认为年轻演员应该如何平衡保持流派传承的相似性和扩大个人表演的辨识度?
蔡哲飞:新昌调腔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我在新昌调枪表演时,武术很好,文武兼备。 这为我日后的个人特色铺平了道路。 越剧有很多流派,各个流派的唱腔都有自己的特色。 我们不能因为流派的演唱风格而限制自己的表演,也不能因为表演而忘记自己的流派。 我认为流派传承和个人表演都应该忠于角色,忠于你想要表达的角色。 同时,每个演员都在学习中成长。 重要的是在向老师学习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特点,对角色有自己的理解。 只要他用心去感受、用心去表演。
开创越剧新时代佳作
中国艺术报:您获得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后主演的第一部话剧是《苏秦》。 在里面,你会看到一个与之前的小白花舞台不同的精致、诗意或实验性的女孩形象。 评论家也将该剧称为“史诗”。 在探索越剧新的艺术景观时,是否需要保留江南背景? 你怎么理解这一点? 您在塑造苏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
蔡哲飞:1942年,以袁学芬大师为首的一批前辈在上海发起了新越剧改革,创作并演出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精神的剧目。 如今,越剧如何发展,如何创作出适合新时代的优质演出,是我们这一代越剧人应该思考、探索和尝试的。 《苏秦》是我们小百花的一次新尝试。 《苏秦》打破单线叙事,呈现多元思维,为传统故事注入深刻的当代命题。 它以诗意的意境和史诗的风格体现了新历史剧的独特风格。
在角色创作的过程中,最困难的恐怕就是声音的创作了。 因为我们毕竟是女性,演这么重的历史剧,如果用以往传统剧中的女小生的声音,那就不够厚重了。 为了塑造苏秦这个角色的特点,我们对声音进行了长时间的打磨,做了很多与以往不同的尝试,付出了一定的努力,最终得出了现在的呈现。 而且,由于这部剧呈现多重思想,大段旁白较多,歌词也比较深刻,因此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研究台词的理解以及旁白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演员,其实在排练的这几个月里,我需要全身心投入创作。 不过,因为我还有很多行政工作,所以一开始并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剧组中。 大多数时候,我利用晚上和上下班的时间来背歌、思考歌词和表演。 到了角色创作的中期,我也觉得这样分心的情况下自己无法完全诠释角色,所以干脆放下一切静下心来琢磨对角色的理解和声音的塑造。 只有在排练过程中充分进入角色内心,才能真正塑造出鲜明的角色形象。
4月15日至16日,《苏秦》也将作为文化和旅游部优秀新时代舞台艺术剧目在北京上演,与北京观众见面。
演员的文化背景很重要
中国美术报:萧白花的剧目非常多样,有史诗题材的演绎、现实题材的演绎,还有文人轶事的叙述,这给演员塑造角色增加了难度。 萧白花在培养年轻演员了解其角色的文化背景方面有独到之处。 在哪里?
蔡哲飞:对故事的文化背景、人物的文化背景的研究,是剧组排练前坐下来收集风格的过程之一。 这是因为只有深入研究剧本的主题和故事的历史背景,才能了解人物。 演员只有通过关系、情节和规定的情境才能创造人物、塑造人物。 我们还会要求演员根据剧本和导演的说明撰写人物传记,分析人物及其关系,设计自己的舞台行为和人物特征。
另外,小白花有开设文化素养课程的传统,因为文化底蕴对于演员塑造角色非常重要。 演员只有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积累文化素养,才能在艺术创作、角色塑造上有个人的理解和感悟。 个性的创造和赋予。
推荐给艺术学校
开设“小白花书院”
中国艺术报:校园剧团和民间剧团建设是新时代戏曲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句话说“浙江几乎每一所大学都有越剧团”,学生们也都有自己喜欢的越剧演员。 小白花送老师到学校,做了很多工作。 未来还有哪些进一步的计划?
蔡哲飞:此前,小百花成立了“校园爱心越剧基地”,不定期为校园团体普及越剧知识,组织基础专业教学,辅导校园话剧社排练剧目和节目。 在今后的计划中,我建议将越剧或戏曲元素引入中小学课堂,全面提高后代对传统戏曲的认识,充分发挥传统戏曲的美育和德育功能,培育未来的歌剧市场。
此外,小白花还曾提议在一所艺术学校开设“小白花学院”。 越剧是浙江最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之一。 在浙江艺术院校中,越剧也是音乐、表演专业的主导内容。 在浙江乃至中国,越剧最大的品牌就是“小白花”。 同时,人才培养也是地方职业院校和省级职业院校的责任和使命。 因此,“小白花”认为,有必要跳出小圈子思考,创建“小白花学院”,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打造越剧人才培养“命运共同体”,提升品牌具有“学院+小白花”模式的影响力和专业实力; 以学术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将工业、学习和创新融为一体。
越剧在小剧场的发展
也是一种探索
中国艺术报:青年演员是“后浪”。 北京、上海都有一些小剧场演出,给了年轻演员很多改编经典、接触年轻观众的机会。 您如何看待越剧在小剧场的发展?
蔡哲飞:近年来,脱口秀、音乐剧、小剧场话剧等小剧场表演非常流行。 事实上,传统戏曲也是从小剧场中诞生的。 以前的勾栏瓦房、厅堂演出、小歌班等小剧场都是小剧场。 形式。 小百花艺术中心共有三个剧场。 其中的“黑匣子”就是一个小剧场。 在设计这个剧场的时候,我们很有前瞻性,看到了小剧场的文化。 所谓小剧场,就是从与观众的关系角度来看的特写表演。 从舞台呈现来看,这是一个更加开放、不那么正式的空间,或者说更加具有实验性。 传统戏曲想要赢得今天的观众,就不能一味固守传统。 所以我觉得年轻演员可以在小剧场尝试一下。 越剧在小剧场的发展也是对风格的探索。 一方面,在越剧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改革”二字可以说贯穿其中。 表演形式始终紧随时代的创新和改革。 小剧场越剧不仅是某种意义上的风格回归,也是当前大剧场主导的演出体系中的一种“新奇”; 另一方面,实验性在年轻演员手中,他们可以相对更好地实践继承和创新。
戏剧类型不断创新
保持其个性和根源
中国艺术报记者:浙江音乐学院设立本科越剧音乐专业。 有人认为,专业研究有助于改革越剧音乐,从而探索“歌剧音乐剧”等越剧的未来形式。 小白花首部原创写实越剧《钱塘里》还创新性地融入了音乐元素。 你觉得这怎么样?
蔡哲飞:国际上用“中国戏”来形容越剧。 越剧是现代、当代、改革、创新的剧种。 越剧音乐剧的模式是越剧在现代传播语境下的探索和体验,也是越剧区别于其他传统剧种的特色之一。 事实上,舞台艺术家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实践探索是艺术发展的一种方式和方向。 越剧要在不同题材、不同时代文化、不同舞台风格的表演中实现发展和创造,必须有新元素的碰撞。 之前也有加入越剧元素的音乐剧。
但创新的前提是诚信。 业内也有人对“戏曲流派泛操作化”持谨慎态度。 我也认为歌剧流派在创新中必须保持其个性和根源。 就像《钱塘丽》一样,在音乐中加入了音乐剧的元素,在舞台表现中加入了音乐风格。 但我们在演唱上坚持传统和流派,坚持越剧本身的韵味。
Opera新媒体传播
我们要守住传统之根,弘扬戏曲灵魂
中国艺术报:现在有很多以越剧为主打的网络红人。 新媒体形式给越剧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蔡哲飞:多元文化受到公众关注。 因此,越剧等传统剧目迫切需要以新的面貌进入文化市场。 因此,我们必须利用好现代媒体平台,以传统艺术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的新观众,并做好宣传和推广,主动进入观众市场,消除对传统艺术文化的偏见。戏剧具有排他性,拉近与大众的距离才能拓展歌剧与时代的沟通渠道。 这是我们的机会。
近年来,我们小百花也在短视频平台上开设了账号,进行探索性的新媒体推广和传播。 我们每年还组织大型直播、展览等线上演出活动。 从近几年的数据和收入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互联网传播广泛、开放、包容,但也发现了很多潜在的问题。 首先,目前公共交通平台内容短、快,监管体系有待更加完善。 同时,需要考虑版权的保护; 其次,由于用户创作自由度较高,戏曲相关的创作往往更具娱乐性,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困惑。 对传统戏曲的认知偏见。 我们创新的传播和传承方式是为了弘扬中国传统的精髓。 前提是要坚持正统、传统之根、歌剧灵魂。 这应该是我们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