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袁雪芬一代越剧大师的价值写于袁雪芬诞辰一百周年之际

author
0 minutes, 0 seconds Read

□ 四岳人

1922年3月26日,袁学芬出生于浙江省嵊县,距今整整100年。 她的一生充满坎坷,但她摆脱了消极的环境,顽强地与命运抗争,辉煌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和社会价值,为中国越剧乃至现代戏曲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她被著名戏曲理论家刘厚生誉为“戏曲伟人”。 在袁学芬诞辰一百周年、越剧改革八十周年之际,我们相信,重新审视袁学芬的价值,在当前的社会和艺术语境下,还是很有启发的。

中国戏曲现代化的先驱

越剧诞生于1906年,最初主要在剧目和表演方法上模仿和研究京剧、邵剧、婺剧等传统戏曲。 为了区别于那些主要表演帝王将相故事、弘扬忠孝正义等传统思想的戏曲。 之后,越剧逐渐找到了一条以演绎婚姻家庭故事为主、关注女性情感和命运的发展道路。 表演形式也从男班转变为全女班。

1942年的上海,在恶劣的生活环境和艺术氛围中,袁学芬并没有沉沦。 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现实,引发了她强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主义精神。 看完《文天祥》这部剧后,她明确地想创造出一门有价值的艺术——让自己的表演与人性、时代紧密相关,对生活、社会乃至国家有所帮助。 一场影响深远的越剧改革开始了。 改革后的越剧艺术树立了严肃的艺术态度和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赢得了不同层次的新观众,向现代戏曲艺术的行列迈进了一大步。 袁学芬发起的改革很快得到了其他志同道合的越剧艺术家的效仿,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变革潮流。 在越剧改革中,袁雪芬一方面对传统剧目进行改编和整理,力求呈现性别平等、情感自主、婚姻自由等启蒙和现代理念; 另一方面,她联合文艺新力量,创作、演出具有当代意义和爱国精神的新剧目。

1946年5月,袁雪芬改编鲁迅小说《祝福》,创作成越剧《祥林嫂》,震惊了整个上海文艺界。 该剧讲述了一位受迫害的农村妇女临终前向天堂诉苦、呼唤正义的故事。 这在当时的社会上是非常现实的。 《祥林嫂》的演出受到了田汉、徐广平、欧阳山尊等进步文艺界和记者的好评,被舆论称为“新越剧的里程碑”。 从此,越剧以其与时俱进的严肃艺术创作精神,走上了与新文学艺术接轨的道路。

为了创造高品位的现代艺术,袁学芬决定建立正式的表演体系。 她学的是戏剧,成立了戏剧系,由编剧和导演主导整个艺术创作过程。 将戏剧、电影的现实表演与民族戏曲的传统相结合,形成了以导演为中心,集表演、音乐、舞蹈美于一体的创作集体,使越剧向综合艺术的方向发展。 这也是专职歌剧编导制度的开始。 这不仅奠定了现代越剧的基本面貌,而且对中国戏曲的现代化特别是地方戏曲的现代化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戏曲的现代化进程。

永不停歇的歌剧探索者

袁雪芬的名字与越剧紧密相连,她的毕生贡献集中在现代越剧艺术体系的构建上。 诚然,越剧的发展是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如果没有袁学芬这位高瞻远瞩的领军人物,越剧很难从乡村小剧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大戏。歌剧在短短几十年内。

对外,她建立了越剧表演体系,明确了越剧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针对越剧艺术的内在要素,她与姐妹们共同解决了越剧的剧目构建、表演风格、唱腔音乐、表演形式和理论建设等问题,确立了现代越剧表演风格。 其中,她在与越剧艺术精髓相关的表演、演唱音乐等方面的个人实践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越剧表演具有独特的个性。 它既不是一种遵循生活的写实艺术,也与传统的程式化戏曲没有什么不同。 清新自然,充满诗意。 这是袁雪芬等越剧艺术家在舞台上长期自觉探索的结果。 她博采众长,吸收戏剧、电影中现实主义表演强调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的特点,以及昆曲在歌唱、舞蹈、强调肢体动作美化方面的长处,将它们融入到越剧中,进行融合和创新,形成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表演形式。 。

音乐和歌唱是歌剧流派的命脉。 1943年11月演出《香飞》时,袁雪芬与制琴师周宝才合作创作了新的《池调》曲调。 此后被其他越剧演员吸收,不断丰富,发展成为越剧的主旋律,沿用至今。 她的演唱符合她真实细腻的表演风格,注重从表现人物性格、表达人物情感的角度来区分演唱层次。 她的歌声真挚、深沉、委婉、感人。 她被公认为“元派”,是最早形成流派的。 越剧艺术家。 她一生从未停止过对越剧音乐的探索。 她的流派被齐亚贤、张云霞、金彩凤、卢瑞英等一批越剧演员继承和发展,成为她自己的风格。 在“元派”的启发下,其他越剧艺术家也刻意追求自己的演唱风格,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越剧艺术流派。 这是观众喜爱越剧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袁雪芬很早就清醒地认识到,越剧要想进一步发展,就应该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 1985年,她退居二线后立即成立了戏剧艺术研究实验室,聚集了吴晨、徐进、苏世峰、顾老师等一批具有极高艺术造诣的剪辑、导演、演员、音乐美术家。振霞与范瑞娟、付全祥、张桂峰、徐天红、吴小楼等开始艺术总结和研究。 在她的筹划下,1988年成立了上海越剧艺术研究中心,形成了一支由专家教授、研究员、越剧编导组成的越剧理论团队。 她先后编写了《上海越剧年谱》、《越剧舞台艺术》、《越剧艺术论》、《越剧发展史》等越剧理论专着,初步建立了越剧理论体系。结合了“愿望、历史和理论”。 这些成就不仅属于越剧,也属于中国戏曲,属于灿烂的民族文化。

德艺兼备的人民艺术家

袁雪芬的生命真正源于人民。 她从未离开过观众,致力于把最好的艺术和最真挚的感情奉献给人民。 她无愧于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袁雪芬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为了分担父母的艰辛,她走上了歌唱之路。 唱歌在当时被认为是低贱的行业,因此袁雪芬的选择遭到了身为私塾教师的父亲的反对,但她并没有屈服于各种传统意见。 在多姿多彩的上海,她牢记父亲“认真唱戏、清净生活”的叮嘱,保持自己的洁身自好,立下规矩:不向婆婆低头,也不向师父低头,她不会在大厅唱歌,不会接受礼物,也不会去招待客人。 为了摆脱纠缠,她以素食为挡箭牌,以非凡的毅力过着清教徒般的生活。

她不崇拜强权,也不惧怕权威。 她只关心艺术和观众。 1995年起,袁雪芬担任上海白玉兰戏剧奖评委会主任。 上任伊始,她就提出了“待客不送礼”的原则,希望全体评委恪守这一原则,共同努力,把“白玉兰”奖打造成最公平、最纯粹的奖项。 如今,这一原则已成为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全体评委的座右铭,并作为优良传统得以延续。

袁雪芬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与她纯洁高尚的个性融为一体,她永远是艺人的榜样。 她像一朵傲然绽放在冰天雪地里的梅花,又像一朵灿烂的迎春花,热烈地绽放在无数越剧观众的心中。

2011年2月19日,袁学芬在上海去世。 此后十几年,张桂凤、范瑞娟、徐玉兰、付全祥等著名越剧大师王文娟、金彩凤相继去世。 越剧界进入“后大师”时代,越剧产业面临新的挑战。 挑战和机遇。 对于众生来说,一百年或许意味着被遗忘,但对于这些伟大的艺术家来说,一百年意味着他们价值的沉淀、精神的升华。 今天我们纪念袁雪芬,回顾她蚕茧为蜡炬的一生。 这不仅是对她的深刻缅怀,也是希望能够帮助越剧及转型期的当代越剧艺术家共同激励、共同崛起。

作为元派传人,江苏省戏剧协会副主席、南京市戏剧协会主席、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陶奇深情地说:“今年3月26日是元派百年诞辰。纪念我的恩师、人民艺术家袁雪芬的诞生,同时今年也是越剧改革的纪念,在80周年之际,袁老师为越剧的改革和发展奉献了一生,纪念她就是传承她勤奋追求艺术、不断创新、精益求精、深爱人民的品格和精神,作为弟子,我们将带领青年演员传承良师的技艺美德,让元派艺术继续传承下去。代代相传。”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