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戏剧,尤其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可以被视为一个生命体。 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演化、发展的动态过程。 越剧从其前身以民间艺术形式的叙事演唱风格,到开始呈现戏曲形式的代表风格“小戏班”,实现了质的飞跃。 从简单的“小歌班”到“绍兴文戏”,都具有板腔戏的基本特征。 女班的出现和兴起,使越剧成为唯一以女演员为主体的剧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20世纪40年代上海进行的越剧改革,使越剧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越剧得到长足发展,并传播到全国和世界。 越剧从一个不起眼的、甚至被人鄙视的、各方面都很简单的地方剧种,发展成为在全国有影响的一大剧种,只用了三十、四十年的时间。 这是中国戏曲界的一件奇事。 关注更多有趣的现象。
为什么发展这么快? 既有外部原因,具体的社会条件和历史机遇,也有内部原因,善于吸收,勇于创新,通过不断的自我调整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条件,通过与外界的互动来弥补自己的劣势。世界。 把它变成自己的优势。
越剧历史较短,出身贫寒,积累不多,特技也不多。 这是一个缺点,但正因为如此,它没有包袱,也没有明确的规则和戒律。 它愿意大胆地吸收外界的养分,将其消化,转化为自己的血肉。 并成为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基因”。
考察越剧的发展规律有不同的视角和方法。 现代自然科学遗传学研究的成果和趋势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新思路、新方法。
基因是指生物体携带和传递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 几乎所有的生物性状都是许多基因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科学家们根据遗传组成和基因活性的差异,在实践中做出了许多发明。 水稻育种专家编制了水稻基因组的框架序列图,让人们从新的“分子”角度重新认识水稻的诸多特性,除了传统的杂交育种外,还开创了转基因育种和分子标记育种; 医学家们也进一步了解疾病的遗传因素,研发一批新药,在绝症治疗上取得重大突破。
当然,艺术不同于自然科学。 它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完全数字化、公式化、定量化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价值中立的。 然而,借鉴基因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我们可以看到,戏剧也是有“基因”的。 这些“基因”是戏剧中相对稳定的元素,承载和传递着戏剧的遗传信息,与戏剧的特质直接相关。 、特点和功能; 它们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不断变异,推动戏剧类型的发展变化,推陈出新。 我们不是经常讨论越剧发展中什么是不能改变的,什么是相对稳定的,什么是应该改变和可以改变的? 从“基因”的角度来理解就更容易理解了。
越剧的“基因”可以概括为“三源一流”。 “三源”是指民间文化、古典文化、现代文化,“一流”是指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越剧综合改革。 “三源”既是历时的,又是共时的。 从发展年代来看,首先出现民间文化基因,然后吸收古典文化和现代文化基因; 从成熟形式来看,虽然不同剧目各有侧重,但三种基因始终并存。 越剧改革体现了编、导、演、乐、美融为一体的艺术机制、讲求整体性的艺术结构和不断创新的精神,赋予了越剧新的形式和活力。 “一流三源”值得单独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