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6期
┈┈┈┈美育学报┈┈┈┈
“互联网+越剧”
传播与推广研究
陈晓红
浙江音乐学院戏剧系, 浙江杭州 310024
概括
当前,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各行各业都面临重塑、解构、融合的局面。 越剧如何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利用互联网的传播特点和优势推动越剧发展? 迈向另一个高峰? 通过梳理越剧的传播背景,分析研究“互联网+”时代越剧的传播现状和发展空间,可以探索互联网时代越剧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
互联网+; 越剧; 通讯现状; 发展空间
基金项目
浙江音乐学院科研室重点学科专业建设专项项目“‘互联网+越剧’(越剧流派)传承与推广研究”(G002A4731702)研究成果。
越剧起源于浙江省嵊县,是在农民即兴说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丁乙的《越剧博览》记载,越剧始于清代咸丰元年,经历了流派的诞生、流派的形成,最后成为全国第二大戏剧流派,仅100 多年。 百年来,越剧发展迅速。 正如顾西东所说:“在中国戏曲史上,恐怕没有哪一个地方剧种能像越剧那样,从农村出来的‘毛头女十八变’能够脱胎换骨成为千字美人。” ,各种浪漫风格,都认不出来自己了。” 越剧之所以有这么快的发展速度,得益于越剧前辈们敢于尝试、勇于创新、不怕失败、融会贯通、学习的精神,也得益于越剧前辈们敢于尝试、勇于创新、不怕失败、融会贯通的精神。多种通讯方式。 在农业时代,艺术家用自己的技艺赢得观众的声誉,通过口碑传播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在工业时代,艺术家通过在广播中唱歌、发行唱片、制作电影、制作海报来扩大表演范围。 发挥更大作用,获得更大效益,争取更大发展; 如今,越剧和其他传统产业一样,被“互联网+”时代“胁迫”,进入海量信息传播之中。
一
“互联网+越剧”
传播
20世纪90年代至今,越剧在“互联网+”时代表现较为出色,是互联网传播的先行者。 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的使用都早于其他地方。 话剧类型在传播力和影响力方面一直保持着“第二大话剧类型”的地位。 以下是越剧在各个“互联网+”时期的传播形式。
(一)网站传播——以《美丽越剧》为例
20世纪90年代末,北京语言学院的学生以叶子的名义开设了“美丽越剧”网站和越剧论坛。 他们率先建立了互联网上第一个越剧网站,重点关注“浙江小百花越剧团”。 表演并撰写评论,发表在“美丽越剧”网站上,引起网友评论,成为第一个在线歌剧评论。 从1997年到2011年,十几年的跟踪评论,为越剧在网络上的推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98年,《文汇报》报道:“据记者了解……北京语言大学叶子开设的越剧网站是目前互联网上最具影响力的越剧沙龙。“美丽越剧” “目前它设置的主页只有一页,一个月内访问量从23万猛增到37万……”《美丽越剧》因叶子毕业就业以及新传播方式的出现而中断网上的方法。 但其对越剧网站的影响至今依然存在。
以下是笔者对《美丽越剧》主持人叶子的采访。 时间:2018年4月30日。
笔者:当时我对越剧网站没有一个清晰的印象。 请告诉我当时网站发生了什么情况。
叶子: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 让我为您总结一些有用的信息。
“美丽越剧”是互联网上第一个越剧网站。 ……我们这些不是江浙沪人的人,很难看到越剧的现场表演。 那时候连VCD都没有,我们看越剧的渠道只有看电视和听录音带。 正因为越剧没有现场表演,寻找越剧粉丝也很难,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更便捷的寻找粉丝的方式。
“美月”早期,有几个最简单的功能。 一是将少量越剧唱腔上传到网络上,供网友在线收听; 二是有留言簿(1997年是留言簿,1998年开发成立了第一届越剧论坛),让大家留言、发表意见。 随后,来自全国各地喜爱越剧的外国友人纷纷留言表达对越剧的关心。
笔者:你们创办之后,其他越剧网站发生了哪些变化?
叶子:后来其他越剧网站也逐渐出现,但我们的影响更大。
作者:是的。 还有你美丽的照片。
叶子:当时各大报纸都没有网站,报纸的内容在网上也看不到。 我每天都去图书馆看浙江、上海的报纸……把新闻抄下来发到网上。 论坛建立后,我创建了一系列网页,分为很多栏目。 其中一栏是介绍演员。 当时我主要做的是“浙江百人”的演员。 我从各种报纸和杂志上收集了对这些演员的采访。 文章,还有剧迷写的高质量文章……
作者:不可否认,你们的宣传促进了“浙江百强”演员的知名度。
叶子:还有一个栏目介绍“小白花”的历史。 我收集了大量有关“浙江百花”的新闻报道,并按年份记录了重要事件。 后来“浙江白”自己查资料,总是在我的网站上查重大事件的新闻。
……
《美丽越剧》重要事件:
1997年8月25日,“美丽越剧”网站正式上线,成为互联网上第一个越剧网站。
1998年8月8日,《美丽越剧》首次改版,BBS论坛正式开通。
1998年10月5日(中秋夜)大型画册《风格何樱》完成。 祝大洋彼岸的何樱中秋节快乐!
1998年11月1日,著名越剧导演杨小青为“美丽越剧”网站题词:“越剧需要更多的粉丝”。
1998年11月5日,我们收到了毛伟涛从杭州发给“美丽越剧”网站的两份文字和图片材料。
2000年8月8日,《美丽越剧·简家苍苍》栏目初步完成,祝远方的毛毛生日快乐!
2001年2月3日,著名越剧演员毛伟涛为“美丽越剧”网站题词:“‘美丽越剧’让越剧更加美丽”。
2001年3月,“美丽越剧”开通国际域名(),全面改版,并开始与“浙江小白花越剧团”进行多方面合作,逐渐从纯粹的个人网站转变为正式网站。
2000年8月至2001年8月中旬,“美丽越剧论坛”一年内访问量突破10万人次。
2001年8月至2002年7月,“美丽越剧论坛”访问量又达到10万人次。
2002年8月8日,《浪淘沙》“主持人”栏目基本完成。
笔者在采访《美丽越剧》主持人叶子时认为,在“互联网+”初期,越剧利用新的传播方式,从点到点,走在了传播的前沿,推动了整个歌剧流派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的发展。 本世纪初的事态发展。
(二)微博传播——以明星微博为例
微博是21世纪初互联网上的一种自媒体传播方式。 2009年,影视演员姚晨一度成为微博第一人,拥有8000万粉丝(2018年5月数据采集)。 他是一位在自媒体“吃螃蟹”的演员。 歌剧演员也不甘落后。 2010年6月至2011年2月、3月,越剧名家陆续在微博注册,形成注册高峰。 这一时期,其他剧种的领军人物也嗅到了信息传播的趋势,迅速跟上潮流,推广自己的剧目。 2010年到2014年,微博的热潮逐渐平淡,被微信的方便快捷所分流。 一些明星从微博的“大世界”搬到了微信的“小客厅”,但越剧的数量仍然很少。 知名名人坚持使用微博进行宣传。 笔者对仍然坚守微博且粉丝数过万的越剧、京剧、豫剧、昆剧等代表性博主进行了统计(表1)。 粉丝最多的戏曲演员是越剧演员毛伟涛,粉丝超过7万。 还有一些著名的越剧艺术家,如王君安、单阳平、钱慧丽等,都没有注册微博,或者没有以实名注册微博。 表1从注册日期、粉丝数、微博帖子数等方面进行统计,可以看出剧种、类型的影响力。
表1 著名戏曲名人微博信息统计
微博传播在发布信息的同时,也承载着自身戏曲类型、流派的信息。 因此,从关注毛伟涛、吴凤华、方亚芬、王治平的微博粉丝数量可以看出,越剧的殷派、王派、范派、元派的传播也相应更加广泛和广泛。 从著名京剧大师施一鸿、李胜素、袁惠琴的微博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们对京剧流派传播的贡献。 昆剧大师魏春荣是发信息最多的昆剧大师,发信息超过6000条。 这无疑给昆剧爱好者带来了极大的关注和兴趣,也给团队带来了最贴近的宣传效果。 至于著名豫剧艺术家李树健,虽然拥有两万多粉丝,却没有发过一条消息,颇为可惜。
(3)微信公众号——以“浙江越剧团”为例
浙江越剧团是第一个注册微信公众号的“国有”剧团组织(图1)。 它于2013年1月13日发出第一条消息,目前拥有超过15,000名关注者。 内容分为“演出预告”、“精彩回顾”和“越剧影视”三个部分。 大多发布演出预告、新闻联播、名人专访、观众互动、教学交流等信息,每周更新一次左右。 微信公众号的推广扩大了剧团在观众中的认知度,拉近了观众的距离。 浙江越剧团率先建立微信公众号,带动了后续20个“国营”剧团越剧公众号的创建,起到了引领作用。
图1“浙江越剧团”微信公众号
(4)微信公众号——以“越剧院”为例
“越歌剧院”是一个民间组织公众账号平台。 于2013年8月12日注册并发布第一条信息,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商城·视听”(读美文、学点唱机、悦乐街商城、热门视频、淘淘书籍)、“越来越多》(关注首页、搜剧新闻、精选推荐、往期)、《99元会员》(王令英精英班、花旦化妆教程、百家讲堂·陈淑君、百家讲堂、廖启英,99元会员权益)。
以下为笔者与“越剧院”负责人朱旺华的访谈,时间:2018年5月7日。
笔者:现在有多少人在关注《越歌剧院》?
朱旺华:粉丝114233人。
笔者:关注的性别比例大概是多少?
朱旺华:女性,77237人,占67.48%; 男性36996人,占32.32%。
作者:这个比例差不多是7:3。 相对而言,女性数量是男性的两倍。 这也符合越剧的审美心理。 “越剧院”在国内各省市的分布情况如何? 有排名数据吗?
朱旺华:用户分布于全国各省市及港澳台地区。 排名我们收集了前五名的数据(表2):
表2 “越歌剧院”微信公众号用户分布
粉丝数据显示,粉丝总数为114233人,其中浙江地区为6.39万人,占比过半; 台州的追随者人数近2万人,足见越剧在浙江的影响力和台州人对越剧的热爱。 笔者了解到,《越歌剧院》在30多个国家拥有关注群体,其中美国、澳大利亚、欧洲是国外用户数量最多的三个地区。
《越歌剧院》每天更新3至4条信息,已成为专业剧团信息发布的首选平台和剧迷一站式交流服务平台。 “越剧院”与11个专业院团、10家剧院、4家演出公司合作,发布各类演出活动,并合作门票推广。 是连接院团、剧院、演出公司和剧迷、发布综合信息的交流平台。 笔者还了解到,“越歌剧院”目前面临两大发展瓶颈,一是资金困难,二是新技术研发和推广困难。
四年来,《越剧之家》推送信息1600多期,信息量4000多条,其中流派相关信息占30%。 类型推广是剧迷最喜欢的内容之一。 越剧十三大流派得到推广和推广,其中以殷派、王派最为盛行。 笔者认为,相比“美丽越剧”网站,“越剧之家”使互联网传播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首先,关注者的地理区域广泛,在30多个国家都有关注用户。 其次,关注用户的不仅仅是剧迷,还有各大院团、演出公司、剧院的参与。 信息量更广、更广泛,几乎聚集了越剧的主要信息渠道。 但问题也很明显:一是“越剧院”信息量大,相对复杂,缺乏像“美丽越剧论坛”这样的大型栏目; 其次,用个人来支撑海量的信息公众账号,在开发和实施新的传播方式时,会存在后劲不足等弊端。 如果能依托国家对戏曲的相关政策支持,“越剧之乡”将会更加健康。
(5)APP——以“喜马拉雅FM”为例
喜马拉雅FM最初是土豆网的一个网站。 是一个从网站升级为手机APP的交流平台。 是互联网网站升级的成功范例。 喜马拉雅FM于2017年5月18日推出手机APP。“喜马拉雅FM”将越剧音频传播大致分为“专辑”、“声音”和“主播”三个板块。 其中越剧“专辑”有203张。 点击收视率最高的《越剧名家精华》播放率达211.1万。 截至2018年5月5日,笔者从“喜马拉雅FM”注册人孙新忠处获悉,这一年粉丝数增至1000万,日点击量52万,“名越剧花絮” ”的点击量为36万人次,比去年增加了16万人次。 内容也进行了部分更新。 值得一提的是,喜马拉雅FM已设立“惠利广播电台”。 这是上海越剧院徐派青年学生钱慧丽的个人越剧付费栏目。 拥有粉丝1709人,是越剧传播的一个创新点。 笔者点击手机体验《会丽新语》第50期:“聊聊越剧中的才子佳人”。 节目以广播剧的形式讲述了戏里戏外的故事。 本期节目讲述的是钱惠丽、陈颖主演的《玉簪的故事》。 表演的录音和钱慧丽对故事的讲述是同时进行的。 这种经历是相当令人着迷的。 该计划每周更新一次。 笔者觉得,支持团队、主讲人钱慧丽在工作之余承担如此大的节目工作量,实属不易。 笔者还了解到,大部分都是免费收听的,更多的是年轻一代购买给长辈听的。 这与受众年龄较大以及支付操作系统程序的复杂性有关。
二
“互联网+”越剧
沟通缺陷
综上所述,对于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手机APP四种不同的互联网传播平台,与同时期的其他剧种相比,越剧表现出了与其前辈一样的开拓精神,即勇于尝试,敢于以身作则,勇于创新,全面发展。 但问题也很明显。 虽然与其他剧种相比,越剧更加开放,接受新事物也快。 但与其他非传统行业相比,“互联网+越剧”仍存在诸多不足。 比如,官方宏观宣传不够。 、剧集特色和类型剧缺乏推广、团队和明星互动推广不足等。
(一)官方宏观宣传不够
笔者在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上查询了官方越剧团体的注册情况(2018年5月7日)。 点击“中国越剧网站综合列表”显示,一共有66个,但有些网址已经无法打开,有些内容已被更改。 只有“上海越剧”和“越剧酒吧”还在运行更新。 其他专业院团的网站要么没有建立,要么取消。 微博上有6个专业剧团:浙江小白花越剧团、浙江越剧团、南京越剧团、福建芳华越剧团、宁波小白花越剧团有限公司、舟山越剧团; 专业剧团的微信公众号为上海越剧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浙江越剧团,其中包括20个县级越剧团。
笔者搜索了其他注册名为“越剧”的微信公众号,这些公众号分布在全国23个省份,以及澳大利亚和美国。 企业数量超过10家的省份包括:浙江75家、山西29家、上海18家、内蒙古17家、江苏11家、北京10家。 笔者搜索了中国五大剧种的微信公众号:402“京剧”、243“越剧”、114“豫剧”、94“黄梅戏”、62“评剧”。
从上面的搜索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网站已经不再是交流的主流。 官方微博用户仅有6个,微信公众号是越剧的主要传播手段和方式。 在五大剧种中,越剧微信公众号数量排名第二,是目前信息量最大的推广平台。 然而,官方剧团的数量远少于自媒体。 越剧APP仍依赖其他APP平台进行播出,没有独立的越剧剧种平台。 这是缺乏官方交流平台,也将是一个很好的发展空间。
(二)流派系列与知名艺术家互动推广不足
官网、微博、微信公众号,从剧团本身出发,主要宣传自己剧团的演出信息和演员。 相比之下,“上海越剧”网站的网站建设比较系统,有“首页”“上海越剧剧院”“越剧历史资料”“音像资料”“越剧画廊”“专家讨论艺术” ”和“联系我们”,但有些栏目形同虚设。 当我点击“视听资料”栏目时,只有文字。 由于上海越剧在剧种中的老大哥地位,送来的越剧史料信息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但目前只是从越剧的权威宣传上要求,尚未从剧种的特点和流派系列的宏观角度来审视。 考虑。 “越剧院”的微信公众号在信息和项目多样性方面略胜于其他专业院团的微信公众号。 但节目鱼龙混杂,文字往往夸大其词,缺乏公平性,影响传播的可信度。
从微博粉丝数和微博发帖数分析,越剧传承人的活动直接影响越剧的发展和影响力。 例如,毛伟涛(桂芳)派微博粉丝超过7万,吴凤华范(瑞娟)粉丝超过5万,王志平(文娟)粉丝超过1万,方亚芬、袁(雪芬)粉丝超过1万。 。 送来的粉丝已经超过10000人。 粉丝数量直接体现了观众喜爱类型的传播比例。 从三位京剧演员施以虹、李胜素、袁惠琴的角度来看京剧的影响力,施以虹、李胜素演唱的梅(兰芳)派也是京剧中最受欢迎的流派,而袁慧琴则认为,京剧的影响力是最受人们喜爱的。慧琴的京剧老旦也影响着老旦职业的发展。 相比之下,商(小云)学派和荀(会生)学派缺乏代表性的继承者,影响力稍差。
三
“互联网+越剧”蔓延
扩展能力
我们先关注《2013-2017年中国互联网行业市场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中对“互联网+”时代的十大预测:
首先,互联网用户数量将大幅增加至50亿(2017年为17亿);
第二,互联网将普及到世界各个角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
第三,互联网将成为物联网而不是计算机网络;
第四,互联网的数据流量将达到艾字节和千兆字节(术语:祸害);
第五,互联网将成为无线网络;
第六,更多的服务器将进入云端(想想云服务中延迟、性能等指标的衡量尺度);
第七,互联网更加绿色;
第八,网络管理更加自动化;
第九,互联网将不再依赖永远在线的连接(容忍延迟的网络);
第十,互联网将吸引更多的黑客。
上述十个预测或许不会对“互联网+越剧”的传播产生太大影响。 毕竟越剧是一个文化小众。 在海量传播信息的“流量”中,无法掀起大浪。 但如果我们能明白互联网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多渠道运用“互联网+”的传播方式,越剧的传播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微博粉丝关注度和明星活动对剧种影响的分析结果表明:一是善于利用网络的剧集获得更大的关注和推广; 其次,戏剧流派的代表性传承人网络活动多,网上互动越多,影响力就越大。 因此,笔者提出一些建议供业界参考。
一是从政府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开展战略研究,制定“互联网+越剧”发展指导意见,制定科学发展路线。 例如,设计“越剧APP”手机通讯平台,一方面收集各专业院团的微信推送信息,系统地宣传各专业院团的院团风格、剧目特色、演员阵容等。 对各团队组织的历史、名人、特色、剧目、演出信息等进行宣传、梳理和总结,进一步系统梳理戏剧的流派,如各流派的特点、传记、传承人等。另一方面,专业演出团体需要更多地与社会沟通。 从职业联赛微信公众号分布数据来看,越剧公众号有243个,其中浙江省有75个,占比18%。 如果我们能与这些公众号对接,做一些辐射性的宣传,宣传推广就会更加广泛和便捷。 专业团体与越剧爱好者可以更多互动,建立线上线下互动表演生态。 如果将“越剧APP”平台打造成未来越剧的“航母”,将带动整个戏曲流派的发展迈向另一个发展高峰,但首要条件是必须有政府层面的支持。
二是充分发挥当代名人自媒体宣传作用。 一方面,越剧名家要多与观众交流,利用好自媒体宣传平台,为自己的剧种、团队、流派服务。 另一方面,建立更多像“汇丽新语”这样的电台,通过个人曲风传承背景,推动团队剧目和曲风推广,简化广播播出程序,让更多人参与收听广播电台。 ,提高点击率和购买率。
三是充分发挥高校话剧社、社团团体、民间演出团体的作用。 成熟的大学社团、社团、民间剧团是越剧金字塔的基础,也是越剧健康发展的保障。 话剧社、社区、个体剧团的基本群体是大学生、社区粉丝、个体剧团演员。 笔者了解到,浙江财经大学、浙江传媒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都设有越剧社,有的每年都会排演大剧目。 社区更注重组织,依托社区活动场所定期组织活动。 据浙江省文化厅营销处信息,全省有民营剧团1200多个,剧种25个,年演出21万场次。 虽然没有明确越剧的比例,但作为地方剧种,比例也是相当可观的。 大学生话剧社提高了粤剧爱好者的整体素质和审美水平。 各个社区的悦迷为自己的娱乐而服务社区。 私人剧团是一个规模更大的团体。 如果通过数字化来管理这三类人,就可以有针对性地管理。 自上而下推动引导,推动“互联网+越剧”传播平台,前景不可估量。
四是普及越剧教学,开设网络课程。 行政主管部门将牵头将“戏曲进校园”打造成为一体化、系统化、标准化的越剧教学平台,使“高雅艺术进校园”常态化。 10年前,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与多所小学签署了“戏曲进校”合作协议,今年数量增至10所。2018年8月4日至18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携手with China.com and the Yuhuan Municipal People’s Government, jointly hosted the “Xiaoha Yue Xue Yue Yue Opera” campus competition event, which was held online and offline through TV, the Internet, and on-site The competition activities brought “opera to the campus” in a lively and dramatic manner and had a great impact. Beijing has a relatively good initiative to “Peking Opera into campuses”. Using the Academy of Drama as a platform, Peking Opera graduates are included in the teaching team of “Peking Opera into campuses”. They are arranged by the Academy of Drama as non-staff teachers and assigned to each primary school. Provided tutoring services to primary schools in one location and achieved good teaching results. As a local opera in Zhejiang, Yue Opera can also learn from many policies and methods of “Peking Opera into Campuses” and use art schools as a platform to train teachers, making “Yue Opera into Campuses” a real cradle for cultivating Yue Opera artistic talents.
“Today, the Internet is profoundly changing our social structure and the way of life and communication. When the art of opera encounters this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the online communication of opera will inevitably present a new form of opera communication.” At present, “Internet + Yue Opera” needs to be fully prepared to welcome a “revolution” in the true sense. In the future, Yue Opera will ride on the wings of the 5 billion Internet users, sharing the speed of communication and massive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 the “Internet +” era, Yue Opera will encounter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Adhering to the concept of educating people with aesthetics, carrying forward the artistic spirit and advocating humanistic care
Submission email: myxkzz@163.com
There may be some deletions when pushing for typesetting,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paper.
Long press the QR code or enter WeChat ID “myxkzz” to follow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