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如何创新 如何发展

author
0 minutes, 0 seconds Read

如何创新? 如何发展?

关于浙江省《关于加快越剧繁荣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中的一些废话以及我看完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红玉》的感想

《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于2023年初结束,在《越女对决》惨遭失败后,这档以越剧命名的新电视综艺节目仍然吸引了众多越剧观众的关注。 但从越剧的专业性和节目规模来看,远远不如《越剧》,而且由于参演的演员较少,很难看出当今青年演员的整体专业水平。 尽管2013年《越剧》第三季节目质量大幅下滑,但前两季确实让越剧观众认识到了很多优秀的青年演员,而2013年的江浙沪越剧青年演员大奖赛20世纪80年代涌现了一批我们今天都熟悉的优秀演员——当然,将大师一代亲自指导的所谓“黄金一代”演员与如今的年轻演员进行比较,未免有些欺负。

不过,这个节目官方定位为“越剧文化遗产弘扬节目”。 首先根据热门音乐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改编,拥有一定的观众基础。 其次,邀请了从事越剧表演艺术数十年的毛伟涛。 方亚芬担任导师,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节目的专业性。 他们还邀请了具有越剧出身的影视演员陶慧敏,以及曾参演过越剧相关电影《柳林莺莺》的著名音乐剧演员郑云龙,拓宽了节目的范围。 。 观众群体,所以在传承和弘扬越剧方面,或多或少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演出结束前,2022年12月30日,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加快越剧繁荣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2-2026年)》(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以下简称《方案》),在最重要的主要任务中,从“注重原创,打造一批浙江越剧精品”、“注重保护,建设新规划从“越剧新发展能力”、“注重人才、培育优秀人才”五个方面进行了规划。德艺兼备的越剧铁军”、“注重宣传,擦亮中国越剧发展的金名片”。我认为它已经考虑到了越剧传承和发展的各个方面。 但对于一些具体措施,结合我作为一名普通越剧观众对越剧发展历史和现状的粗浅观察和了解,我心存疑虑。

20世纪30、40年代,越剧女演员由于女性和“演员”的双重身份,遭受着性别和阶级的双重压迫。 因此,从越剧改革到越剧改革,当时的很多越剧创作都表现了妇女和底层穷人的生存困境。 存在困境,甚至寻求突破这种双重困境。 即使是越剧的才俊佳人,也主要表现女性视角; 在涉及帝王将相的戏剧中,也表现出对特权阶级的反抗。 《方案》提出,在“重点题材创作”中突出现实题材。 我想这应该是指关注社会现实、反映社会问题。 范瑞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过去的戏曲,无论是所谓的改革还是改造,都有一个特点:我们要回应社会正在发生的事情。” 越剧改革时期,一代宗师主要关心的是女性和下层民众。 生存困境乃至国家存亡问题。 新时代,妇女地位显着提高。 越剧演员从“底层演员”转变为地位更加平等的艺术从业者。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但实际上性别矛盾和阶级差距虽然不像过去那么显着,但仍然存在。 因此,女性和普通人的生存困境仍然可以成为新剧本创作的核心。

我们时代当前的问题除了生存困境外,还包括发展困境——个人发展、企业发展乃至国家发展的困境。 因此,关注当前社会现实的现实题材创作的关键不应该是“聚焦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 “共同富裕示范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等热点实践”,而应该是“以浙江高质量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为重点的热点实践过程中的困境与突破”现代化”。

我认为近年来比较优秀的现实题材剧目之一是绍兴小百花越剧团的《云水渡》。 它的切口很小,围绕着一家因水污染物排放濒临超标而面临倒闭的传统印染企业。 除了该剧本身良好的艺术呈现外,就其社会意义而言,从小的角度入手:一是该剧宣传了柯桥这个纺织产业重镇; 二是关注企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响应国家绿色发展号召; 第三,剧中企业面临的环境转型是全国各行各业企业面临转型的一个缩影。

因此,越剧现实题材创作的重点不是现代故事的外壳,而是真实而不是虚假,有形而不是悬置地关注当前社会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 这就要求主创团队,包括编剧、导演、演员等,真正关注社会问题,体味、感受社会生活,融入到戏剧创作中,而不是在剧团闭门工作。 ,顶多上网浏览一些相关新闻。

《方案》在谈到创意主题时也提到了“深入挖掘传统主题”。 至此,我对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以下简称“浙江白”)对传统剧目的一些新编排有些异议。 不舒服想吐。 我一直说浙江白的剧本在创新性和新剧创作方面通常都是比较好的。 但我说的好剧本,只是指他们的剧本结构清晰,主线清晰,人物关系清晰,叙事流畅。 但其他故事本身、歌词的文学性、舞台表演的艺术性(包括演唱、旁白、形体等)都比较缺乏。 更严重的问题是浙江传统新剧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

浙江有三部脍炙人口、深受喜爱的新传统剧目:《新梁祝》、《西厢记》、《陆游唐琬》。 一方面,越剧艺术中非常珍贵的女性视角,在以这三部剧目为代表的浙江百新剧中被抛弃了,或者至少被大大弱化了。 在《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沉渊之歌》等经典版本中,祝英台、崔莺莺、唐婉都是与封建礼教对抗的典范,展现出强大的女性力量。而浙江白仔的改编则更加注重男性角色,着重描写男性的所谓矛盾。 这并不是说越剧创作不能以男性为主角。 浙江白族改编的问题在于,他们在强调男性角色的同时,却把女性变成了附属物。 说得严重一点,这是价值观的重大倒退,也是对以女性为主要创作群体的越剧的背叛。

反观浙江版《西厢记》则强调男性角色,不遗余力地“丰富”张声的形象。 最后一幕特意给张声加了一句歌词:

张恭若无才,怎能没有志向?

决心在世间寻找一位知心朋友。

布衣张恭怎么会无能呢?

成千上万的书籍和诗歌隐藏着你的思想。

张恭生性不善功名。

呜呼,

万人仰望玉堂金马黑纱。

老太太展现了她的祖先和对金印的热爱,

张君瑞的车马跃过龙门,

为了莹莹,就不怕违背自己的意愿!

我读书时就非常喜欢这个唱词,所以特别喜欢浙江版《西厢记》中的张生。 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以为自己是在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大学接受所谓的高等教育,所以我就接了张胜这个角色。 从理智的角度来看,我们追求所谓的选择自由。 传统戏剧中,文人往往追求名利。 有些人因为穿着布衣、身体呈白色而被忽视。 有些人高中毕业后只追求个人利益。 有些人因为厌恶官场的黑暗而放弃自己的官职。 该剧对这些情况做出了回应。 表扬和批评。 浙江版《西厢记》在没有交代背景的情况下,宣扬主角名气不大,却为情求名。 事实上,它表现出一种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倾向,这在欧美文学艺术作品中经常可见。 反映。

这并不是说文学艺术作品不能具有这种价值倾向。 文艺市场上各种价值观的出现和碰撞是很正常的。 但浙江大学作为省属院校,接受省级财政拨款,并负责价值引导。 其价值取向应当审慎而不是任意,应当与党和国家高度一致,即应该左而不是右,应该号召知识分子参与社会建设——”学者必须胸怀大志,路漫漫其修远兮。” 剧中的主要人物如果不求名,或者弃官出走,一定有充分的理由。

来说说浙江白最近的新剧《红玉》。 我第一次看一首《金山战鼓》是在第五届中国越剧艺术节开幕式直播时。 当时,优美的舞蹈和动听的歌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一直很欣赏梁红玉在越剧舞台上的形象,所以2022年9月28日,我在蝴蝶剧场观看了《红玉》的现场表演,边看边记了一些笔记。

整部剧看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迷茫。 我以为问题是歌词不够好,唱的不够贴近人物和情境等等。回来后我研究了卢瑞英老师的《金山战争》的完整录音和部分视频。鼓》,并在网站上找到了《红玉》的官方直播视频。 经过反复比较和反思,我得出的结论是:《红玉》塑造了一个假悬梁红玉——我告诉朋友,这个梁红玉是一个“白左”。

《红玉》中塑造的梁红玉,反映的并不是战争见证人,也不是前线战场指挥员的形象。 她更像是坐在空调房里,吃着水果,喝着咖啡,在网上轻松随意地聊天。 负责任地谴责战争。 这种虚假和悬念是由歌词、唱腔设计、演员的舞台表演造成的。 还是不得不说,《红玉》和上面提到的几部浙江新剧一样,尽管是一部以女主角为题材的剧,但在创作上却大大削弱了女性的力量。

有几个突出的点。 首先体现在韩世忠面对梁红玉求战时的态度。 在《红玉》中,韩世忠并不把梁红玉视为一个能带兵打仗的人,而是希望她“平安保卫秀州”。 ,这并不能体现韩世忠对妻子的爱,相反,恰恰说明他不理解、不尊重妻子,是对梁红玉能力的一种贬低。 其次,在黄天荡之战前夕——别说这歌词缺乏文学性和美感,战争即将开始,两个人居然开始认真地相爱。 韩世忠出营出征后,梁红玉主要不是祈求以八千对抗十万的韩家大军伤亡少,早日获胜,而是想一想两人一同返回桃园时的情形。 相比之下,吕瑞英老师的《金山战鼓》中,韩世忠只是感叹几句夫妻分离,转眼白发。 梁红玉没有追随韩元帅,只是出于个人感情而感叹,而是回应道:

俗话说,留下的越多,得到的就越少。

新增加的白发怎么样?

只要你的太阳穴是绿色的,就不要让它们变白。

孔感叹晚年之美。

有道的意思是白头人因爱而傻笑。

这个国家的白发人民都尊敬你、羡慕你。

当韩世忠因被指抗拒圣旨而愤慨时,梁红玉表示支持丈夫的态度,并鼓励他:

我喜欢听到你们的首相有坚强的意志。

统领一军,飞在阵前。

红玉一听,浑身热血沸腾,

我们穿着军装,跨着马,比你们先到了。

我想为你敬一杯酒

停止谈论它,他的颜色就会改变。

这杯酒,

愿你的战斗激励人心,

教强者挥剑杀敌。

愿你一战尽展才华,

教临安诸官仰望天。

愿你一战挽救大局,

教大江南北微笑。

梁红玉和韩世忠不仅是一对恩爱夫妻,而且志同道合。 战争即将开始。 被授予“安国夫人”、“护国夫人”称号的梁红玉又怎能沉溺于儿女之间的爱情呢? 她要做的就是鼓励丈夫,坚定元帅的战斗信心; 战争还没开始,她怎么可能幻想第二次战争呢? 隐居桃花源,她该想的是这一战的胜利,以及下一场战争的胜利。

在《红玉》中,另一场我看表演时感觉很别扭,后来确定是失误的表演,是梁红玉听到赵将军和张班被杀的消息后,震惊地倒在地上。战场上。 梁红玉与丈夫上战场,无论是像《金山战鼓》中的“从军二十年”,还是《红玉》中的“相知近十年”,她都见惯了身上的血迹。战场上,她多少次失去了英雄的灵魂。 也许他听到两名士兵被杀后震惊地倒在地上? ! ——“白左”梁红玉当然知道该怎么做,因为她从未真正经历过战争。

最后一个与人物和情境不符的就是我最初觉得不错的《红玉·金山战鼓》。 这主要体现在鼓乐表演和演唱设计上。 黄天荡战斗时,梁红玉亲自击鼓助战。 吕瑞英的《金山战鼓》中,梁红玉的鼓声非常密集紧凑,吕老的演唱也非常热情。 整体节奏比较快,收音也很快,符合战况和击鼓的目的。 回头看《红玉》,梁红玉似乎是在敲春香的腰鼓,而不是战鼓; 而张一清的演唱,一方面声音极其温柔,另一方面演唱总是以抒情的方式结束。 在《红玉》中,梁红玉演奏的不是战前的助威曲,而是临终安魂曲。

综上所述,《红玉》在价值取向上也存在偏差。 这是国有剧团新编剧目必须特别关注的问题。

我还想简单谈谈《方案》中提到的“探索、融合、创新”。 与“聚焦现实题材”、“深入挖掘传统题材”不同,《方案》对“探索融合创新”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指导:“……加强越剧艺术与旅游、科技等元素的融合”将轻歌剧、音乐剧等其他剧种的艺术手法和理念融入到越剧艺术中,创作出一批创新性的大型越剧作品和开创性的越剧短剧,弘扬越剧艺术,更好满足新时代观众多样化需求。”

我比较疑惑的是“越剧艺术中是否融入了轻歌剧、音乐剧等其他剧种的艺术手法和理念”。 袁雪芬在谈到20世纪40年代的越剧改革时说:“……越剧的改革靠的是两个保姆,一个是戏剧,一个是昆曲。” 这也是今天经常被提及的一段话。 为什么要学昆剧、戏剧? 当时,越剧还被认为是年轻的剧种。 向“一切戏曲之祖”学习系统化、规范化的戏曲表演,向先进戏剧艺术学习专业的舞台美术创作模式。 因此,学习昆剧、学习戏剧,使越剧走向更加规范化、专业化的现代综合舞台艺术。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向轻歌剧和音乐剧学习呢? 学习什么? 在《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中,毛伟涛预言了中国音乐剧的辉煌未来,称越剧是中国的音乐剧,她在十多年前就表达了这一观点,称浙江白白追求的是“表演”。通过歌曲和舞蹈讲述故事。” 抛开越剧的特点不谈,浙江百心戏中的舞蹈编排确实更赏心悦目,但歌曲也是唱腔。 随着所谓“诗意越剧”的不断实践,它逐渐成为流水线,剧中的角色也各不相同。 他们之间的差异不断缩小,人物特色不断丧失; 对于流派的传承,我对浙江白族不再抱有过高的期望。

此外,越剧幕后主唱、合唱团的重要作用也因这一创作理念而被牺牲。 在传统剧目和以传统形式创作、上演的新剧目中,幕后的主唱和合唱团在解释事件背景、完成场景转换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白浙江的新剧中,他们的任务是加强抒情,把解释背景的工作交给旁白的字幕。 我认为交代背景是舞台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可以以幕后演唱的形式出现,可以体现在人物的歌词中,但不能以副标题的形式呈现——因为副标题绝不是舞台表演。

那么,如果吸收轻歌剧、音乐剧等特点是以放弃越剧特点为代价的,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越剧呢? 浙江白的“借”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忽视了基础而注重最后的。

作为一名越剧观众,我对折白的所谓创新普遍不满,甚至担心折白会把越剧的创新引入歧途。 在此情况下,《方案》提出,推进越剧院团改革,“以浙江小白花越剧团为龙头,联合‘小白花’五个地方越剧团,加大重点精品剧目的扶持和创作力度。壮大‘小百花’剧团。” 《百花》是越剧诗意、开拓创新的核心标志。”我很担心。

一方面,我深深怀疑浙江小白花越剧团,特别是其下属的浙江小白花越剧团是否有能力担当领头羊。 另一方面,正如B站up主青纱绍邓所言,每个地方剧团都有自己的创作特色和优势,这样统一而具体的创作定位就是所谓的“诗意越剧”和“前卫创新”,我的疑惑是:第一,这是否不利于各剧团、剧团各自优势的发展,从而损害越剧的多元化发展? 其次,这是否在创作中排除了一些流行的玩法,比如《九品少女》等? 此外,青纱绍登在视频中还提到了新剧本缺乏反馈渠道的问题。 这也是我看《计划》时非常关注的一点。

《方案》提到要对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考核,分为越剧精品创作、越剧艺术人才、越剧团改革发展、越剧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四个方面。 就越剧精品创作而言,其指标是重点。 题材数、大型精品越剧剧目数、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数、国家级奖项数、全国演出数、经典越剧剧目重排数、剧目的平均演出场次、上座率和好评率并未提及。 度等涉及观众评价的指标。

整个《方案》只提到了一次“观众”:“……弘扬越剧艺术,更好满足新时代观众多样化需求。” 这是否意味着一种趋势,即这个行动计划指导下的越剧? 创作制作是否会进一步与越剧观众脱节? 长期以来,观众的意见变得不那么重要,也越来越少被听到。 因此,我认为《方案》应补充“建立健全观众反馈机制”的内容。

最后,我想给现在的越剧艺术家一个忠告:“高雅艺术”的帽子戴上之后就不要摘下来。 越剧来自田野,也必须回归民间。 不要成为所谓的艺术家。 自娱自乐!

祝福越剧。

(文章同步发布于个人微信公众号“退休预览”)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