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戏曲界,戏曲世家不少,但六兄弟中有五人从事越剧音乐的世家却并不多。 著名戏曲评论家沈祖安曾说:“何氏占据了越剧音乐的半壁江山”……浙江镇海的何氏堪称名副其实的戏曲世家。
何国忠
老板(1922-1968)又名何宪民,被誉为“甬剧皇帝”,他的妻子是“甬剧皇后”徐凤仙。
幼年时家境贫寒,但受唱《宣卷》的叔叔曹献民的影响,10岁就能演奏多种民族乐器,后辍学。 15岁追求演艺事业,跟随叔叔陪他上电台。 曹宪民去世后,他以艺名萧宪民在上海华泰、航业等广播电台演唱《轩卷》。 1936年拜著名朱宝生弟子,改唱《四命南词》,于是以何宪民艺名开始了说唱生涯。 抗战期间,自编、自导、自演话剧《花姐》,获得成功。 《花姐》的演出开创了清代古装戏向旗袍戏的过渡,突破了甬剧完善的新路,使甬剧进一步发展。 从此,他与著名花旦徐凤仙合作,以饰演西装革履的浪漫小生而闻名。
1949年与徐凤仙结婚后,在宁波成立凤仙甬剧团并担任团长。 1953年应邀到上海加入奉盛勇剧团。 1955年,担任金凤炕剧团团长,致力于炕剧的改革创新。 将《四命南词》中的词、赋曲融为一体,改造原有不雅的雍剧诗词、赋曲。 剧作《新姐妹》中,用“新悲调”发展了“五更调”等民间曲调。 并将旧的2~6弦基调改为5~2弦新基调,丰富了演唱旋律和表演。 他还主张“洋材为中用”,将小提琴、大提琴、小号等乐器引入民族乐队的伴奏中。 经过不断探索和创新,金凤剧团的演出以其优美的曲调、全面的表演功能受到同行的好评。 上海解放后,相继演出了《人民公敌》、《东风吹春》、《毒》等多部新剧目。 他以细腻的表演着称,尤其是《半把剪刀》中的曹锦荣。 专家评价他的表演“他的眼睛里、他的心里、他的身体里、他的歌声里、甚至他的背后都有戏剧”。 1958年,他率团到浙东演出,总结了“演出、宣传、工作、生活、创作、辅导”的经验。 1960年5月,该团荣获“上海市文教战线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称号,何贤民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历任新城区、静安区第三至第五届人民代表,全国文联、全国戏剧家协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常务理事、并出席第三届全国文化代表大会。 1962年赴北京演出话剧《半把剪刀》、《天塌下来雨要结婚》,受到中央领导和文化部的好评。 1968年,他含冤而死。 1978年,他获得平反。
老二(1927-1995),作曲家、教育家。 浙江越剧团创始人之一,国家一级演员。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浙江省音乐家协会理事、浙江省越剧音乐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戏剧家协会会员。 妻子是浙江越剧团著名女学生姚桂芳。
自幼辍学后,他开始跟随叔叔学习艺术。 8岁开始学习二胡、四明南词、宣卷、江南小调等宁波民间艺术,偶尔弹奏钢琴为相声伴奏。 1930年代末,拜著名鼓手张咬金为弟子,师从越剧大师胡先生。 1940年代初期,加入上海先氏、大新等游乐园越剧团,与当时著名越剧男演员支未水、费祥根、盖岳堂等同学同台演出。 一年后,他的钢琴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专家表示,他的音质刚柔并济,口音恰当细腻,口音华丽多变,具有浓郁的戏曲风味。 他尤其擅长根据情节的变化进行即兴创作和陪衬,具有丰富的戏剧音乐创作和表现能力。 15岁时,她被当时著名越剧女演员石银花看中,邀请她与自己合作弹奏钢琴。 从此,她名声大噪。 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他与上海同行积极探讨新的伴奏方法,并与尹桂芳、朱水照、卢金花、齐亚贤、涂小飞、毕春芳等著名演员长期合作。张云霞. 在不断的艺术实践的基础上,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竹胡风格。
1951年加入浙江越剧实验团。 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积极与新文艺工作者合作,根据新形势,编制了一套由乐队组织的新循环越剧表演。 这套标准化表演已被列为省越剧音乐培训班和浙江艺术学校教材并向全省推广。 1954年获华东戏曲演出音乐家奖。 1960年起从事越剧作曲,主要作品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鸡毛飞上天》、《谢瑶环》、《金宫拒婚》还与卢秉荣合作为《孔雀东南飞》和色彩缤纷的越剧艺术电影《西厢记》创作音乐。 1965年调入浙江艺术学校任教。 1972年至1978年调入浙江曲艺团任作曲家、演奏员。 1978年调回省艺专。 着有《越剧音乐概述》、《越剧名校唱腔分析》、《越剧乐队伴奏常识》等教材。 1983年在《习文》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越剧唱腔的历史经验与浙江越剧的现状》,引起越剧界的关注。 任教期间,与卢竹音合作创作了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演出的《双珠凤》。
老三(1932-2016),作曲家、教育家。 国家一级琴师、静安越剧团副团长。 妻子肖灵通,天津越剧团创始人之一,青山越剧团副团长,花脸演员。 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齐亚贤曾不止一次说过:“没有何孝忠,就没有齐派”。 著名戏曲评论家沈祖安先生说:“何孝忠对齐派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关键作用。”
1932年出生于浙江镇海,自幼热爱音乐,10岁开始从事越剧音乐工作。 曾在上海永安游乐园女子越剧团、大世界永乐越剧团担任鼓手、打击乐手。 我16岁开始弹珠胡。1949年加入云花越剧团,次年加入合作越剧团(静安越剧团前身)。 他与齐亚贤、毕春芳共事40年。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也开始创作音乐。 1959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学习作曲。 1979年,他成为一名全职作曲家。 主唱伴奏娴熟,配唱细腻细腻,转场灵活多变,刚柔结合别具一格,与演员的演唱和表演完美相得益彰。 他坚持技法要服从主题、情节、人物,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他就探索和研究了手指移动,从而解放了位置。 1951年,在《结婚歌》开篇,独创了【池调】的【四宫调】调法(即“仿四宫”),以及下三把位的高难度华彩乐段。 《楼台会》。 充满激情的性爱。 在对驼枪包屯的研究中,找到了理论和科学依据。 在他的严格要求和推动下,剧团拥有了一支配合默契、风格独特的乐队,在越剧界享有盛誉。
曾为40余部大戏、百余部小剧及其他剧目创作音乐,其中不少已成为剧团的代表作。 如《玉蜻蜓》、《红医生》、《魂归来》、《血手印》、《玉堂春》、《三笑》、《光绪皇帝》、《老师日记》、《一王二人》一代又一代热血》、《香罗黛》、《天方夜谭》、《状元未竟的爱情》等剧目,以及《结婚歌》、《迎宾歌》、《给周总理的酒》等其其他剧目对齐、碧唱腔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齐、碧第二代传人周雅琴、杨文伟、朱竹芬等的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金晶、董北芬,第三代传人,也是奇碧派的传承。1981年,他创作并兼任主持人胡的《玉蜻蜓》在首届上海戏剧节上荣获作曲奖和乐团奖表演奖。自1983年起,多次与齐亚贤、毕春芳在香港演出,由他创作并由胡、齐亚贤、毕春芳等人演唱的唱片《血手印》荣获1995年中国金唱片奖。 2010年,在上海兰心大剧院举办建国70周年作品展。
多次被评为市、区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 曾任静安区第七届、第八届政协委员,民进上海文化局总支部委员,静安越剧团副团长。 其撰写的论文《越剧伴奏艺术》收录于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论文集《再走向辉煌》一书,并荣获第四届上海国剧年会论文奖和音乐协会于1998年12月。
肖灵通:(青山越剧团副团长。祖籍无锡,1926年12月6日出生,2016年12月20日去世。1939年学艺,花脸,解放后随剧团北上。他是天津越剧团的创始人,回上海后加入光明越剧团、青山越剧团、合作越剧团。 1983年,应尹桂芳、齐亚贤邀请,回到嵊县参加越剧院组织的义演。
老斯(1936-2014),作曲家、教育家。 胡是浙江越剧团团长、浙江艺术学校专职戏曲音乐教授。 妻子是杭州越剧团女演员王一玲。
受家庭影响,14岁开始艺术生涯。1950年先成为上海芳华越剧团琵琶演奏家,后转为胡演奏家。 1957年调入浙江越剧团任胡团长。 次年调入浙江省戏曲学校任戏曲音乐教研组组长兼音乐系主任,开始教学生涯。 文革下放,1975年重回讲台,到浙江艺术学校(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前身)任教。 退休后,他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受聘于多所艺术院校从事戏曲音乐教育。
他致力于越剧音乐的创作和研究,注重男女对唱中的“换调”方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黄龙洞风格”。 这一方法得到了付全祥的肯定,并于1980年受袁雪芬邀请到上海越剧院,剧院介绍了其经验。 同年,在全省举办的男女合唱研究会议上,重点研究了男女G对D清唱对唱法。 为各越剧团、艺术院校创作剧目60至70部。 例如,他为杭州越剧团创作了《人间春留》、《江姐》、《曹雪芹》、《柳莺莺》、《百花公主》等剧目。 ; 芳华越剧团创作的剧目有《天雨花》等; 为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创作的剧目有《主奴联姻》、《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三关》、《救裴》等,其中多次荣获音乐创作奖省级和地区戏剧节。 1985年,教吴凤华演唱第一部话剧《主奴婚姻》。
执教十余年,培养了大批戏曲音乐人才。 如:吴凤华、吴素英、陈小红、陈菲等“梅花奖”演员; 活跃于当今越剧舞台的国家一级演员40余名; 浙江越剧团一级团长胡陈云雄,二级鼓手马明义,一级笛子演奏家白怀熙,二级导演胡吕国光,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二级导演刘建宽宁波小白花越剧团一级作曲家,浙江省歌舞团作曲家王天明、杜如松、毛丽华等。
在他的追悼会上,300多名学生跪下,含泪送别越剧界的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