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史料

author
0 minutes, 0 seconds Read

——纪念《山水情》义演70周年

悦生

1947年夏,为了反对旧的剧团制度,准备建立自己的戏剧和戏剧学校,发展新越剧,分散在不同剧团的十位越剧著名演员联合演出了《山与水》。 《大河之恋》同台演出。 此举轰动上海,故名“越剧十姐妹”。 这十姐妹分别是袁雪芬、殷桂芳、范瑞娟、付全香、徐玉兰、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朱水照、筱丹桂。 一转眼,70年过去了。 今年,“十姐妹”的最后三位——范瑞娟、徐玉兰、付全香相继去世。 至此,“十越剧姐妹”的时代已经渐渐远去,令人心酸又伤感。 这些人虽然去世了,但她们留下的“越剧十姐妹精神”将永远留存于世,成为越剧人乃至所有戏曲人的共同财富。

他们勇于开拓并做出积极的改变。

越剧早在1917年男班正值男班时期就从浙江省嵊县进入上海。 不过,真正在上海产生较大影响是在女子越剧兴起之后。 这与女越剧艺术家的创新精神密不可分。 过去,姚水娟对越剧进行了一些改进和局部改革。 然而,在当时的演出体制下,越剧艺术家并没有改变他们作为剧院老板的摇钱树的命运。 越剧的地位还停留在娱乐层面。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越剧的处境,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艺术家发起了轰轰烈烈的新越剧改革。 改革以戏剧为基础,是全面的变革。 改革的最大成果是建立了集编、导、演、乐、美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机制。 新体制下,新剧首先要有文学剧本,摒弃老剧和“路剧”的口传心授。 其次,导演控制舞台上所有元素的整体融合,使音乐、舞美和演员的表演协调、和谐,提高了对舞美整体性的追求。 新越剧还借鉴了戏剧、电影的写实表演方法和昆曲的舞蹈人物,将两者完美融合,形成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表演形式,使越剧在众多民间艺术形式中脱颖而出。上海。

以“十姐妹”为代表的越剧人的共同参与,是改革成功的重要基础。 这次改革,以袁雪芬为首,“十姐妹”全体支持、参与、实践新越剧,使改革形成“一马当先,万马驰骋”的局面。 越剧改革的成就无疑是“越剧十姐妹”最大的历史贡献。 他们共同不仅创造了新越剧,而且奠定了至今越剧乃至现代中国戏曲的基本范式。 此后的70年里,越剧随着时代的不同情况不断丰富和发展,但并没有脱离这个基本范式。 越剧改革的经验甚至影响了中国现代戏曲的发展。 越剧在中国现代戏曲中率先建立了导演制度,强调舞台艺术的综合性; 它把写意与写实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融为一体,形成了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新表现形式。 时至今日,几乎所有剧种都无一例外地采用了这种体制和表演形式。 刘厚生在《对20世纪40年代上海越剧改革的一些认识》一文中写道:“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建国以来,我们看到戏曲事业从剧团制改为剧团制,改革已普遍实施;导演制度(包括音乐、美容)已基本建立,导演艺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表演方面,我力争充分利用程序塑造个性化形象,在音乐方面,我吸收了兄弟剧的曲调为我所用,根据本剧的音乐风格进行编排,创新曲调,摒弃舞台上的旧传统。艺术,追求艺术完美,与情节相辅相成,烘托气氛;最重要的是,许多新的艺术观念进入了歌剧界,如注重舞台艺术整体性而非个人突出的观念等,并已获得 已被认可。 这些都是传统戏曲中的新东西或者缺失的东西,都在当年的越剧改革中出现了。”

他们不畏强权,群体作战,追求进步。

在上海的“孤岛”环境中,越剧姐妹们获得了更大的生存空间,但也遇到了诸多困难和危机。 当时,人们把戏曲视为一种娱乐,传统社会仍然瞧不起戏曲艺术家。 艺术家,尤其是女艺术家,常常成为高官的玩物。 纯朴的越剧姐妹们与当时邪恶的社会风气作斗争。 他们用实际行动宣告了自己作为艺术家的尊严。 新越剧改革后,他们编演了一大批具有社会进步意义的剧目,提高了越剧的整体品格。

为了拥有自己的越剧人的剧场和学校,他们表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团结精神。 在《山河》的公益演出中,他们脱离了刻板印象,抛弃了传统的“角色”意识。 不管他们在自己的剧团里有多红,这次在同一部剧中都扮演了不同大小的角色,有的甚至只有几句台词。 被政府勒令停止演出后,姐妹们团结起来,互相斗争,最终取得了继续演出的胜利,展现了团结抗争的伟大力量。 尽管义演筹集的资金因当局的干预而无法修建剧院和学校,但联合义演和抗争促进了越剧姐妹们的觉醒和团结。 田汉曾撰文《团结就是力量》,对越剧界的团结给予高度评价和大力支持。 此后,越剧在进步文艺力量的引领下,一步步走出了新的道路。 因此,“越剧十姐妹”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女性结盟关系,而是一代越剧人团结一致、追求进步的体现。

他们艺术精湛,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流派。

越剧十姐妹的艺术代表了迄今为止女子越剧最杰出的水平。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他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20世纪40年代越剧改革后,越剧音乐、唱腔取得了新的突破。 1943年11月袁雪芬演奏《香妃》时,与制琴师周宝才合作,在演唱上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形成了“赤调调”的雏形。 随着“赤调调”的丰富发展,1945年,范瑞娟在演出《梁祝艾诗山伯之死》时,与制琴师周宝才合作,在传统“六子”的基础上吸收了京剧的“反二黄”。刁”。 他开创了越剧(仙侠腔)。 从此,越剧的唱腔结构得到改进,唱腔的抒情性和戏剧性增强。 【赤调调】和【仙霞调】从此成为越剧的主要曲调,开辟了越剧音乐的新时期,并为流派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从此,“十姐妹”以其独特的表演和演唱形成了自己的流派,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元派深邃含蓄,韵味醇厚; 尹桂芳派委婉、洒脱; 范(瑞娟)派朴实、稳重、大方; 福(全香)派醇厚、醇厚、多彩)派; 高亢激昂、奔放的徐(玉兰)派; 刚劲朴素、特色鲜明的张(桂峰)派; 朱水照细腻、迷人、清新、脱俗的演唱风格; 徐天红高亢激昂、苍凉有力的演唱风格; 豪放雄浑的吴小楼特色演唱风格影响深远。 它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将越剧装点得光彩夺目。 流派众多是越剧的一个重要特点。 她们构成了女子越剧的整体风格,成为欣赏越剧的独特“密码”。 但流派并不是自诩的,而是艺术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广泛吸收、综合和创造而形成的。 越剧十姐妹善于学习、设计自己的唱腔、创造人物。 不盲从、在艺术上精益求精,是越剧姐妹们立派的重要前提。

他们创造了越剧的黄金时代,改变了中国现代戏曲的格局。

新中国成立后,“越剧十姐妹”全部加入国营剧团,摆脱了旧社会的束缚。 他们如鱼得水,艺术创造力达到顶峰。 他们不仅创作了一批新的优秀剧目,而且通过对现有剧目的不断修改和完善,艺术水平日益成熟,创作了一批各类型的代表剧目。 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湘邻之妻》、《红楼梦》等都是这一时期创作或再加工的越剧代表作。 艺术上的领先决定了这一时期越剧在中国戏曲界的非凡地位。 1952年10月6日,第一次全国戏曲观演会议在北京召开。 来自全国23个剧种、近百个新老剧种、3000余名戏曲工作者齐聚北京。 越剧在本次活动中的亮相可谓“惊艳”。 越剧十姐妹中,袁雪芬获得荣誉奖,范瑞娟、徐玉兰、付全祥获得演员一等奖。 张桂凤、吴小楼等均获得奖项和荣誉。 演出期间,毛泽东主席陪同蒙古人民共和国领导人泽登巴尔在怀仁堂观看了袁雪芬、范瑞娟、付全祥主演的《白蛇传》; 周恩来总理在家中会见了袁学芬、范瑞娟、付全祥等。 “越剧十姐妹”向世界展示了她们的卓越能力,提高了越剧流派和越剧艺术家的地位,赢得了全国戏曲同行的赞誉和敬佩。

随着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的拍摄和放映,越剧艺术进一步名声大噪。 1956年前后,越剧姐妹们积极投身支援全国,把越剧的种子带到了全国各地。 以十姐妹为代表的越剧艺术家不断弘扬越剧艺术,为丰富祖国的戏曲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改变了越剧在整个戏曲界的格局。 越剧已从一个乡村小戏逐渐发展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大戏。 以“越剧十姐妹”为代表的一代越剧人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此后,越剧长期保持着全国最大地方剧种之一的地位。

他们就像春蚕吐丝,为越剧事业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新旧越剧的过渡时期。 “十越剧姐妹”已基本退出舞台,但她们继续用剩余的精力教导、帮助和指导年轻一代演员。 为了传承自己的事业,解决越剧后继无人的问题,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培养了一大批新人和优秀演员,为越剧舞台装点了春天的景色。 ,使越剧进入繁荣新阶段。 新世纪以来,面对越剧的种种困境,步入暮年的越剧姐妹们始终没有远离越剧。 他们积极参与歌剧界的各项活动,致力于歌剧的发展。 “越剧十姐妹”体现了戏曲人最可贵的专业精神和永不停歇的奉献精神。

“越剧十姐妹”是一代越剧人的杰出代表。 他们以自己的努力和成就,以令人敬佩的人格和精神,在中国戏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在越剧传入上海100周年之际,以当今戏曲发展的视角,重温“越剧十姐妹”精神,将鼓舞越剧人的心灵,对所有戏曲人来说都是一次洗礼。 70年后,我们仍然需要有一颗艺术之心,消除一切狭隘偏见,众志成城,积极变革,勇于创新,砥砺前行。

越剧演员侯长荣的越剧作品_越剧袁雪芬越剧电影_越剧剧目

1947年8月十姐妹合影

左前起:徐天红、付全祥、袁雪芬、朱水照、范瑞娟

前排右起:张桂凤、肖丹桂、徐玉兰、尹桂芳

越剧袁雪芬越剧电影_越剧剧目_越剧演员侯长荣的越剧作品

1947年8月13日,在西门餐厅招待记者时合影。

张桂凤、尹桂芳、袁雪芬、范瑞娟、肖丹桂、徐玉兰、吴小楼、付全祥、朱水照

越剧剧目_越剧演员侯长荣的越剧作品_越剧袁雪芬越剧电影

共同福利履行合同

越剧演员侯长荣的越剧作品_越剧袁雪芬越剧电影_越剧剧目

1947年8月12日《新闻报》刊登的《山河》义演广告

越剧剧目_越剧演员侯长荣的越剧作品_越剧袁雪芬越剧电影

《山水情》剧照

越剧演员侯长荣的越剧作品_越剧剧目_越剧袁雪芬越剧电影

《山水情》1947年8月19日

左起:尹桂芳、付全祥、徐玉兰、朱水照、吴小楼、筱丹桂、徐慧琴、袁雪芬、范瑞娟

越剧剧目_越剧袁雪芬越剧电影_越剧演员侯长荣的越剧作品

左起:袁雪芬饰演姬弟、尹桂芳饰演神曦

越剧演员侯长荣的越剧作品_越剧剧目_越剧袁雪芬越剧电影

左起:付全祥饰演戴英,尹桂芳饰演沉溪

越剧袁雪芬越剧电影_越剧剧目_越剧演员侯长荣的越剧作品

左起:徐玉兰饰吉苏、朱水照饰面江

越剧剧目_越剧袁雪芬越剧电影_越剧演员侯长荣的越剧作品

左起:范瑞娟饰演钟嗣、袁雪芬饰演季弟、徐惠琴饰演李瑟、筱丹桂饰演米姬

越剧演员侯长荣的越剧作品_越剧剧目_越剧袁雪芬越剧电影

1979年9月24日上海文化广场举行“尹桂芳越剧音乐会”

袁雪芬、尹桂芳演唱《山河》选段《寄信》

姐妹们拍照

越剧袁雪芬越剧电影_越剧剧目_越剧演员侯长荣的越剧作品

左起:20世纪40年代的徐天红和袁雪芬

越剧袁雪芬越剧电影_越剧演员侯长荣的越剧作品_越剧剧目

左起:20世纪40年代的朱水照和尹桂芳

越剧演员侯长荣的越剧作品_越剧剧目_越剧袁雪芬越剧电影

左起:20世纪40年代尹桂芳、范瑞娟、袁雪芬

越剧演员侯长荣的越剧作品_越剧剧目_越剧袁雪芬越剧电影

左起:20世纪50年代的徐天红和尹桂芳

越剧剧目_越剧袁雪芬越剧电影_越剧演员侯长荣的越剧作品

左起:20世纪50年代的徐天鸿、吴小楼、徐玉兰

越剧剧目_越剧演员侯长荣的越剧作品_越剧袁雪芬越剧电影

左起:尹桂芳和徐天红1954年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拍摄

越剧袁雪芬越剧电影_越剧剧目_越剧演员侯长荣的越剧作品

辅导20世纪70年代上海越剧学院74班学生

徐玉兰(左三)袁雪芬(中)付全祥(右二)

越剧剧目_越剧袁雪芬越剧电影_越剧演员侯长荣的越剧作品

1979年9月17日,十姐妹中的八人合影。

前排左起:范瑞娟、袁雪芬、尹桂芳、吴晓楼

后排左起:徐天红、张桂峰、付全祥、徐玉兰

越剧袁雪芬越剧电影_越剧演员侯长荣的越剧作品_越剧剧目

到尹桂芳家庆祝她70岁生日。 拍摄于 1979 年 12 月。

左前起:殷桂芳、付全祥、袁雪芬、范瑞娟

越剧演员侯长荣的越剧作品_越剧袁雪芬越剧电影_越剧剧目

慰问1982年7月26日遭受高温的码头工人

左起:徐玉兰、付全祥、袁雪芬、范瑞娟、张桂峰

越剧袁雪芬越剧电影_越剧剧目_越剧演员侯长荣的越剧作品

左起:袁雪芬、张桂峰、付全祥,摄于1983年3月

越剧剧目_越剧演员侯长荣的越剧作品_越剧袁雪芬越剧电影

1986年袁雪芬与尹桂芳亲切交谈

越剧演员侯长荣的越剧作品_越剧剧目_越剧袁雪芬越剧电影

1988年4月13日拍摄于杭州西湖游轮上。 左起:范瑞娟、尹桂芳

越剧剧目_越剧袁雪芬越剧电影_越剧演员侯长荣的越剧作品

1988年4月13日拍摄于杭州西湖游轮上。 左起:张桂凤、尹桂芳、付全祥

越剧袁雪芬越剧电影_越剧剧目_越剧演员侯长荣的越剧作品

袁雪芬(前中)付全祥(后左)范瑞娟(后中)徐玉兰(后右)摄于2004年8月31日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