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百年创新的意义与探索

author
0 minutes, 0 seconds Read

越剧袁雪芬越剧电影_越剧玉蜻蜓全剧越剧_越剧剧目/

 

越剧自诞生以来就从未停止过改革创新的脚步。 改编剧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对传统剧目的改编,集中了越剧前几十年发展的精华,确立了剧目的基本风格。 比较著名的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碧玉钗》、《孔雀东南飞》等。 第二类是打破摆脱了才子佳人的模式,在题材上做了一些拓展。 这些剧目的出现,积极探索了越剧题材和表现方式向更广阔领域的拓展。 最早的就是袁雪芬表演的《祥林嫂》。 在随后的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各种题材的剧目层出不穷。 例如,以文武双全为特点的绍兴小白花,制作了《吴王挽歌》、《越王勾践》、《劈山》等一系列英雄武侠剧。山救母亲”。 浙江越剧团致力于探索男女演员共同主演的道路,创作了《江姐》、《刑场婚礼》、《红色恋情》等多部现代红色题材剧目。 一些描写当代先进人物的剧目也涌现出来,如杭岳的《嫂子德庆》、绍兴小白花的《杭兰英》、哲岳的《我的姨妈我的妈妈》等。 第三类是突破传统、审美取向鲜明、发展方向明确的。 主要指毛伟涛及其浙江小白花团20世纪90年代后期创作、上演的剧目。 自《陆游与唐婉》之后,毛伟涛和她的团队陆续推出了《孔乙己》、《书斋》、《梁祝》(新版)、《春琴传奇》等,无论是人物、风格还是叙事方式都与前作完全不同。 其后推出的作品《二泉映月》、《江南好人》、《柯柳兰与杜丽娘》则进一步脱离了旧派越剧的轨道。 他们更像是西剧闯入地方戏曲并加以改进的先驱。 实验。 越剧的发展是一部改革史,只有发展创新,才能保持生存能力。 站在110年的发展节点,过去的哪些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未来发展创新可继承的精华,哪些新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借鉴经验? 这是一部百年越剧留给我们思考的问题。

多元化探索激发越剧当代活力

越剧是一门嗅觉敏锐的戏剧。 它深刻地把握了时代精神和审美潮流,不受太多历史惯例的束缚。 在其一百多年的历史中,不断推陈出新,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每一步对于歌剧来说都具有重大意义。 其发展意义重大。

它探索了主题的广度和人物塑造的深度。 半个多世纪前的观众都不会想到,这种以才子佳人为开端的戏剧,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迅速扩展到代表各种题材和人物。 近年来,越剧开始借鉴戏剧的人物创作手法,从情感层面延伸到对人物性格、品质、人格等精神层面的关怀。 这是探索人物深度的另一个方向。 人物通常被置于非同寻常的情境中,让内心的各种心理冲突激烈碰撞,表现出内心的冲突、呼喊和犹豫,最终在艰难的选择中升华人格的力量。 这种创作手法常见于反腐剧、先进人物塑造中。 还有一批作品越来越倾向于思考和诠释文化,上升到更深层次的当下生存环境与坚守某种性格之间的精神困境。 《书屋》、《屈原》等作品,都是在生于世与入世间的激烈选择中挣扎的作品,体现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文人所秉持的信仰。

探索叙事方法的现代化。 过去的叙事方式注重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后来,继承、改造、团聚的模式逐渐被抛弃。 发展方向是去繁简、突出重点。 只选择表现主角关键角色的关键场景,以凸显本质。 能。 这一点在新旧版《梁祝》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堪称当时越剧的代表作品。 新版本中增加了重要的剧情场景,比如梁祝桥扔菜相见的场景、同学之间的一碗水的场景,展现了同学间浓浓的爱意,而一些复杂的背景则由主线讲述。人物。 新版删除了送别兄弟、哀悼考试、逼婚等场景中的类似抒情片段,并将旧版的13个场景缩短为8个,适应快节奏、简单的氛围。现代观众的欣赏习惯。

国剧总是以感人至深、感人至深的方式将观众带入主角的情感之中,而越剧以其柔美、婉约、曲折的抒情特点,在情感表达上独具特色。 越剧几乎每部剧目都有抒情段落,而《陆游与唐琬》这部作品,更是将情感表达的流畅性和美感推向了巅峰,将抒情模式开启到无限意境。 之后时间和空间就可以分别提取了。 比如,新版《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并没有像旧版那样对唱,而是脱离了时空,各自“站在那里独唱10分钟”。

探索表现方式多元化。 越剧的形体表演自产生以来一直没有自己的表演模式。 既可以学到戏曲套路的写意表现,又可以学到戏剧的写实性。 早年的戏曲延续较多套路,但近年来写意、写实变得自由。 调整的空间很大,尤其是现代剧,公式被弱化,表演像话剧一样自然。 此外,舞弊现象也愈演愈烈。 这些舞蹈有的套路痕迹较少,有的没有套路动作,有的甚至是偏离传统风格的现代舞。 当然,也有比较成功的融合例子,比如新版《梁祝》中《重返十八世纪》中梁山伯的群舞。 虽然不符合剧情,但却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他的洒脱之道和与公式的高度结合。 其中的狂喜与急躁,从舞蹈与节目融合的角度来看,可以作为参考。 这些音乐和舞蹈元素的加入虽然拓宽了越剧的表演形式,增强了一些观赏乐趣,但也造成了越剧特色的弱化。 如何把握程度和掌握融合是两个关键问题。

探索展现舞蹈美的新方式。 它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的过程。 它由原来传统戏曲的一桌两椅演变成了道具堆放的场景。 用精美包装的精美效果来吸引眼球,然后转盘就出现了。 十年来,它呈现出简约时尚的风格,利用灯光、纱布、意象、投影、干冰、烟雾、花瓣等营造出大气、时尚、古典的空灵氛围。 这是发展的自然规律。 歌剧的最终归宿是传统的质朴本质。 它捕捉古典精神,用现代手段外化、延伸、渲染古典精神,用现代手段表达古典美的精神本质。 已退货。

坚持越剧本体论和审美风格

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大量保存下来的戏剧大多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和1960年代,很少有创作于90年代以后的。 这并不是说现在的创作能力跟不上过去,而是说越剧正处于一个尴尬的年纪,改良传统的道路已经几乎达到顶峰。 精彩演出后又将走向何方? 近年来,毛伟涛带领的团队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勇气,向实验剧迈出了一步。 这可以看作是旧模式达到顶峰后的一种新做法。 难免会受到诟病,因为它在挑战深入人心的模式时,积累了数百年的古典韵味、婉约柔情的风格、完整的故事结构、固定的流派唱腔。已形成天然的免疫抵抗力。 改变的道路是艰难的,但这一步还是需要迈出的。 越剧未来要走一条什么样的路,谁也无法预先确定方向。 最终的路径一定是经过长时间和市场沉淀的结果,但总结一些原则至少可以让创新少走弯路。

1、坚持越剧本体和审美风格,充分发挥越剧优势和特色。 戏剧的风格和观众的审美风格是由其所处的水土滋养的,与地域形态、性格特征、文化根源密切相关。 越剧是一种以抒情、抒情为特点的戏曲剧种。 表达和张扬细腻、委婉、缠绵、曲折的个人情感是其天然的优势。 在题材多元化、现实化的今天,并不意味着越剧只能创作才子佳人题材,而是意味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不要利用自己的劣势以同题材的精品剧拓展空间。 ”并做你最擅长的事情。 我们的剧作家、导演必须熟悉剧种的土壤、文化、历史。 当地剧团如果要写一部话剧,可以请一位当红编剧,十个半月就能写出一部话剧。 事实证明,这个剧本设定在任何类型的戏剧中都可以表演。 找了一位知名导演,导演把各种类型的剧都变成了自己的风格。

2、在把握戏曲审美精神本质的前提下,要具有包容性,适合我所用。 中国戏曲不断变化的元素就是它的神韵。 只有从这个核心把握其本质,吸纳其他元素,才能达到形式与精神的统一。 毛伟涛曾在《西厢记》中表达过张生看到崔莺莺时“飞上九重天”的喜悦。 他引用川剧中的踢褶动作,引起广泛争议。 人们认为,踢掉一个褶子后,姓氏就不再是“岳”了。 现在看来,不仅有坤、华姓,还可以有川、景、余等姓氏,关键在于能否体现中国古典美学,一举一动都展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博大的韵味,是否能把其他剧种的手法与越剧的感觉融为一体,无论是越剧基调中植入的外来音乐,还是各种风格的舞蹈与套路、动作的结合,最终都是用自己的造型来表现的。塑造越剧精神。 如今,一些戏剧仅仅依靠外部表演技术的简单拼凑,已经变成了由灯光、舞美、音乐、舞蹈、戏剧、服装等组成的娱乐表演。 似乎是一个光鲜亮丽的地方,大家都是来看噱头的。 剧团、新闻媒体、宣传部门努力造势。 爆发的好评可能会产生误导,然后在沸沸扬扬之后就消失了。 其本质是不懂得审美规律的随意创新。

3、找到适合自己的观看方式,走雅俗共赏的道路。 到底是占领农村市场还是开拓城市市场,一直存在争论。 一种观点认为,越剧起源于田野、乡村,以广大农民为衣食住行是根本; 另一种观点认为,要打造都市越剧,扩大高科技层次观众群是占领另一个市场而长期生存的关键。 事实上,美好的事物总是受到文人雅士和大众人士的青睐。 观众不会带着布莱希特的异化手法和第四面墙的理论知识而来,像批评家一样仔细研究创作者的哲学方法和美学观念。 他只依靠他的直接感觉器官。 获得某种令人愉快的快乐。 因此,越剧要做的就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深刻的内涵。 过去,歌剧的讲故事逻辑带动观众的情感与剧中人物相呼应。 如今,多元化的思维方式重新解构了这一逻辑结构,体现在欣赏上。 它不再停留在简单、非此即彼的二元模式上,而是通过理性、思辨、分离、戏谑的观看模式引导观众不断地退出和进入剧中,进行反思和审视。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