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其他来自江浙沪三地的袁派传人,以及来自各流派的越剧人和兄弟院团代表,一同出席了庆祝越剧改革80周年和袁雪芬诞辰100周年的活动。整场演出分成了九个篇章,以袁雪芬先生所写的八封书信和一封《我们的信》为引,邀请重量级嘉宾诵读书信,共同回顾越剧改革的历程,纪念越剧伟人袁雪芬,以及她所领导的越剧改革队伍。
我作为温州市越剧院的袁派传人之一,也受邀前往上海参加演出,并在演出中呈现了《双烈记·夸夫》这出剧目。这次活动在舞台上再现越剧的炽热温度,让我感到非常兴奋和自豪!
我和其他袁派传人在活动中合影留念。
2022年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80周年,也是越剧改革80周年、越剧宗师袁雪芬诞辰100周年。这次演出是为了向为中国戏曲改革做出巨大努力与贡献的袁派传人致敬和缅怀。
作为一名越剧演员和袁派传人,能够参加这样的活动,我感到非常的荣幸和激动。这次活动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越剧改革的历史和意义,也让我更加珍视自己作为袁派传人的身份。我将会继承传统,创新创造,为越剧的发展和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次活动的目的是向那些为越剧改革做出过巨大贡献的越剧宗师和前辈艺术家致敬和纪念。我们要继承、发扬他们的改革创造精神,并且通过这样的活动展示温州作为南戏故里在当代戏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打响温州文化品牌。
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在更好地提升温州越剧院的影响力,演员的知名度和越剧这个剧种的文化传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这样的活动也为温州市推进文化自信和自强、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提供了重要的推动。
未来,温州市越剧院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并且本着“出人出戏出精品”的宗旨开创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我们也会传承好每一部优秀的剧目,增强戏曲文明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力,并且坚定中华文化的立场,讲好越剧故事、传播好越剧的声音,展现那些可信、可爱、可敬的戏曲人物形象,推动戏曲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我要说一下袁雪芬先生的生平。
袁雪芬(1922~2011),她于1922年3月26日出生于浙江省嵊县杜山村。1933年7月,她入四季春科班学戏,学习青衣、闺门旦戏,同时也兼学绍兴大班和徽班的武戏,她的师傅是绍兴文戏男班艺人鲍金龙。她拜师学艺后,与女子越剧早期名旦王杏花同台演出,王杏花的唱腔和表演风格对她的影响非常大。
1936年,袁雪芬到杭州演出了她的第一场挂名演出。同年秋,她随科班来到上海,并且参加了女子越剧的第一张唱片的录制。1938年,她再次随科班到上海,并且同绍兴大班的演员们一起演出越剧。在上海“孤岛”时期,她和小生演员马樟花合作演出了三年余的时间,同时也曾经对《梁祝哀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曾经作了初步的去芜存菁,演出了《恒娘》等新戏,并在电台演唱,扩大了越剧的影响,也在艺术上初露头角,被誉为新时代的越剧“新后”之一。但是,在当时社会上被恶势力纠缠的情况下,我为了摆脱这种困境,洁身自好,持斋茹素,不参加堂会,也不向“过房娘”拜年。
1942年10月起,在进步话剧的影响下,我开始在大来剧场对越剧进行改革,改革的第一个剧目便是《古庙冤魂》。我拿出了我的大部分积蓄,聘请专职编剧、导演、舞美设计、舞台监督组建剧务部,负责管理越剧演出活动,也在越剧圈首次建立了正规的编剧、排演制度。废除了幕表制,使用了完整的剧本,废弃了衣箱制,借鉴古代绘画,按人物身份设计服装。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的舞台形式,采用立体布景、油彩化妆、灯光和音响,率先在中国戏曲界中建立了编、导、演、音、美的综合艺术体系。在表演上,我广泛吸收了话剧和电影的塑造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的写实手法,与昆曲载歌载舞、重视形体动作美化的特长相结合,达到了深层次的艺术效果。
我在越剧领域中,尝试将传统元素进行融合和创新,形成了一种既有写意又写实的表演形式,开创了一种新风格,影响深远。特别是在1943年11月的演出《香妃》中,我和琴师周宝财携手创造出了新的尺调腔,后来被越剧界的其他演员所吸收,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了越剧的主流唱腔,并且也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不同的流派。我的唱腔旋律淳朴、节奏多变、感情真挚深沉、韵味醇厚委婉缠绵、声情并茂,被誉为“袁派”,被戚雅仙、张云霞、吕瑞英、金采风等越剧演员所学习和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