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已经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有所了解
越剧的一些独特属性你一定不会陌生,比如:
● 梁山伯祝英台,安能识我是男是女
没错,越剧中的才子佳人,卸妆后都是“女娲”。 作为中国第二大剧种、地方戏曲之王,现有的160多个专业越剧团几乎全部都是女团。
这其实和国内其他兄弟剧有很大不同。 两者都是地方戏曲。 评剧、黄梅戏等多由男女表演,人物性别与演员性别一致。 京剧有着悠久的男旦传统,诞生了梅兰芳等一大批男旦艺术家,这与越剧的发展道路完全相反。
● 《霸王别姬》中的京剧男角
是什么让越剧如此特别?
是如何走上“权昆凌”独特道路的?
源自乡村的都市剧
早年的“越剧”与今天相差甚远。
一百多年前,十九世纪下半叶,在浙江绍兴府嵊县乡村,诞生了一种技巧简单的民间艺术,俗称“地唱”。
由于主要受众是农民,歌唱书籍的题材多取材于农村日常生活。 极力迎合农民的利益,意味着升仙戏和晚清所有的地方戏一样,特别擅长编排色情笑话,味道很重,显性和含蓄的场面很多。
农闲时节,一群业余艺术家在桥头村口用胡琴、木板进行即兴表演,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这就是越剧的前身,其形式大致类似于今天东北的野二人组。
●充满色情笑话的本土剧屡遭政府禁播
1842年,清朝在鸦片战争中惨败,上海被迫开埠通商。 此后逐渐发展成为远东最大的工商业城市。 优越的现代化城市环境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移民,特别是江浙各地的各界人士。 20世纪初,随着浙东人北上上海谋生的步伐,升仙戏也来到了上海,被上海当地人戏称为“杜班”。
在十里羊场,
原创农村剧的命运将会如何?
和当时很多初到大城市的本土剧一样,《德读班》也面临着生存的重大考验。 城市并不比农村好。 有钱有闲看戏的中上层人士,都是有钱、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很难接受戏曲中过大、粗俗的笑点。
●1906年越剧诞生并在东王村演出时手抄剧目(《两朵金花》、《逆凤扇茶》)。嵊州越剧博物馆藏
更重要的是,此时城市女性的社会地位已经大大提高,女性戏迷大量涌现。 以赤裸裸的色情喜剧为卖点尤其不合适。
在这样的环境下,谁能很好地回应城市中产阶级和城市女性的期望,更好地满足她们的日常休闲娱乐需求,谁就能获得更大的发展。
并不是所有的地方戏都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比越剧更早来到上海的余姚戏,长期以来没有改变农村习惯,在中产阶级中声名狼藉。 当时的剧评人毫不犹豫地调侃道:
“余姚”秧歌班的鹦鹉戏演员,是越剧中最没有出息的。 进不了雅堂难,一直被人瞧不起。 原因是歌词粗俗、淫秽……负责人多为无业游民。 不朽,难以想象。 ”
与余姚戏曲的“前途无量”不同,早期嵊州越剧团的野心颇大。
当时上海的主流戏剧是京剧。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京剧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别注重人物、唱腔、武术等各种表演技巧,而相对忽视叙事和戏剧。
●京剧武术
为了与京剧竞争,越剧班努力学习京剧的许多风格化表演技法,干脆抄袭大量剧目。 同时,还逐步优化了舞台布景、服装、道具,初步摆脱了乡村草舞台队的形象,逐步在上海站稳了脚跟。
从此,越来越多的人到农村学习戏曲。 193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当时只有40万人口的嵊县,有外来演员2万多人。
但毕竟京剧是通过长期的表演实践积累起来的。 无论是唱腔、肢体动作还是武术,其硬功都远远优于越剧。 直到20年代,越剧在与京剧的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 长期以来,它只能在500人以下的小剧场演出,无法在较大的舞台上演出。
直到上海出现了全女子越剧班,情况才终于发生了变化。
谁赢了女人谁就赢了票房
由妇女组成的剧团,称为“女班”,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 维持私人女剧团曾经是江南文人追求的时尚。 但到了清朝,政策环境突然对女性演戏变得不那么友好了。
为了狠抓廉政建设,清朝多位皇帝发出重要指示,严禁官员嫖娼。 清代对妓女的定义很宽泛,认为女班“名戏女,与妓女同”。 先后颁布四项禁令,禁止女性演戏。
高压之下,受欢迎的女性阶层一度消失。 直到一百多年后,中华民国成立,商业戏院才重新向女演员开放,成年女剧团在全国各地屡屡出现。
越剧职业女团登上上海戏剧舞台时已是20、30年代。 虽然来得有些晚,但它的发展势头确实让当时的人感到惊讶。
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越剧女团就能够在700人以上的大中型剧院演出,远远超过全盛时期男团的规模。
● 著名的“越剧十姐妹”
1938年抗战爆发后,女子越剧迎来了堪称井喷的发展奇迹。
据记载,1938年8月,上海各类戏曲固定演出场馆12个,其中京剧12个、戏剧2个、神曲3个、昆曲1个、女子越剧12个,与京剧相配。 但到1939年9月,女子越剧演出场馆已达20多个,远远超过京剧。
据1941年11月《越剧日报》统计,当时上海有女子越剧团36个。 在上海各类戏曲剧种中,剧团数量、演出场地数量均位居第一,成为上海规模最大的戏曲剧团。 。
● 中华民国报纸《越剧画报》
然而,在越剧女班蓬勃发展的同时,越剧男班却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阴盛阳衰的终结,可以追溯到男女阶层完全不同的生存策略。
此时的上海,社会风气焕然一新,大量女性观众涌入剧场,从根本上改变了戏曲消费市场的生态。
对于当时的都市新女性来说,去看戏是一种新鲜时尚的都市生活体验。 与男性偏爱武侠、老剧不同,女性观众从一开始就喜欢“好看的”,热情追求男女角色。 在题材上,他们对爱情剧有着强烈的偏好。
与男班刻意向京剧靠拢,费力抄袭京剧帝王将相的家国天下叙事和程式化的表演手法不同,女班对越剧的优缺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戏曲:越剧的武术和身姿不如京剧。 ,但越剧唱腔是原声,清新自然; 表演真实感人,“听起来如是如是”。 特别适合演绎青年男女之间的悲欢离合爱情故事,对女性观众有着独特的吸引力。
● 由于全是女性演员,女子越剧更倾向于用情感表演来诠释婚姻家庭中的男女爱情
正是基于这样的基本认识,越剧女团积极与时俱进,以当时在上海流行的好莱坞影视剧为学习对象,大胆创新越剧的表演形式,吸收了优美的表演形式。和传统昆剧细腻的人物形象,发展出一种适合表达情色题材的新型女性表演风格。
在当时很多女性观众看来,让男人演爱情戏比让所有女人演得更自然、更亲切、更深情。 多汁的少女们来扮演小姐、才子、美女,有其独特的清新可爱。 女子越剧团的演出完美契合了这种观剧心理,上海的女性市民看得如痴如醉,百看不厌。
●当代“越剧第一人”毛伟涛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剧团里的几个花旦演员从来不敢直视她的眼睛,“她说她不好意思看你,他们可能在他们心里把我想象成一匹白马。” 王子,他们觉得舞台上的这双眼睛太迷人了。”
当时,上海的一些年轻剧迷还组织了大大小小的影迷俱乐部,开展各种社会活动,组织业余演出排练。 更重要的是,一大批知识女性成为越剧爱好者,积极为越剧创新献计献策。 女戏迷中,先后涌现出第一位越剧女编剧程蓉、第一位广播播音员陈淑莲。
一代又一代中产女性戏迷的参与,提高了越剧的社会地位,也赋予了越剧不断进步的动力。
● 越剧装扇子
到了20世纪30年代末,大部分越剧基本老剧目,如《碧玉钗》、《珍珠楼》、《二凤明珠》、《三看贵妃》、《孟丽君》、《 ”沉香扇“和”玉蜻蜓“,已经形成。
20世纪40年代,女演员们将反伦理的爱情题材与新颖的舞台艺术和流畅的表演风格相结合,先后创作了《梁祝》、《红楼故事》、《大漠王子》等100多部新越剧。 越剧大繁荣的时代已经到来。
●1955年越剧《西厢记》袁雪芬饰演崔莺莺(左二),徐玉兰饰演张胜(右二),卢瑞英饰演红娘(左一),张桂凤饰演老太太。
地方戏曲起源于嵊县农村,至今完成了波澜壮阔的转型。
没有女演员和女性观众的互动与配合,也许就没有新的越剧。 当时的人们对这一点有着深刻的认识:
“女性是越剧的支持者,这个说法不仅限于妻子、祖母、女士,还包括妓女、舞女、引路姑娘。”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将删除。)
● 图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2006年根据日本著名作家谷崎润一郎的中篇小说《春琴潮》创作的新越剧。
奋进是越剧的灵魂
这是从蝴蝶中绽放出的永恒之美
8月,泉州大剧院
越剧《红楼梦》明星版
让这部由水构成的戏剧在古城绽放
部分内容来自蓝城装饰集团
3-5月演出快速退款通道
扫描二维码
了解如何退特定演出的门票
官方微信公众号
(获取演出信息,一键购票)
官方客服电话
(获取精美剧照,最新福利)
官方抖音账号
(获取表演视频,精彩预览)
抢票热线|0595-68568889
官方网站
地址 泉州市丰泽区福溪路泉州公共文化中心南侧
观众路线图
▼点击购买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