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诞生于1906年,当时被称为“小歌班”。 它的前身是落地唱,一种流行于浙江嵊县的说唱艺术。 艺术家基本上都是半农民半艺术家的男性农民。 曲调沿用歌唱书籍中的“町OH调”,以人声为伴奏,无弦乐伴奏。 剧目由民间戏曲组成,演出于浙东乡镇、乡村。
1910年,小歌班进入杭州,1917年抵达上海。1920年起,演出均以丝弦伴奏为主。 因板胡调以1-5二音演奏,故称“正宫调”。 20年代初期,该剧被称为“绍兴文戏”。 1923年7月,在嵊县石家坳开办第一所女子班。 1925年,昆凌施银华与钢琴大师王春荣合作,制作了6首
3定贤的《四宫调》成为绍兴文戏时期的主调。 20世纪30年代初,女性阶层大量涌现。 这期间,除了男女班外,还有男女混合表演。 1938年,著名演员姚水娟招募文化人士参与越剧改革,史称“改良文戏”。 这一时期最著名的演员是“三花一娟”,被称为越剧四大名旦,即石银华、赵瑞华、王兴华、姚水娟; 小众演员有朱素娥、屠兴华、李艳芳; 肖丹桂、马章华、袁雪芬、尹桂芳、徐玉兰、范瑞娟、付全祥等青年演员纷纷涌现。 主要编剧有范蠡、文忠、胡志飞、陶贤、刘涛等。
1942年10月,袁雪芬招募新的文艺工作者,参加对越剧的比较全面的改革,史称“新越剧”。 导演有于寅、韩毅、兰柳、白涛、小张、陆忠、南伟、徐进等。1944年9月起,尹桂芳、朱水照也在龙门剧场进行了改革。 从此,上海各大越剧团走上了改革之路。
“新越剧”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新剧目的创作和演出、使用完整的剧本、取消台数制度。 内容多为反封建、揭露社会黑暗、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1946年5月,学声剧团首次改编鲁迅小说《祝福》,以《祥林嫂》的形式搬上歌剧舞台,标志着越剧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1946年9月,周恩来副主席访问上海。 他观看了学声剧团的演出后,指示地下党搞好戏曲事业。 此后,地下党先后招募党员钱英玉、刘厚生、李志华、党外围组织成员吴晨等人到越剧界担任编舞、导演。 在1946年袁雪芬被流氓抛弃事件中,在1947年越剧《十姐妹》联演《山河》义演中,在为筱丹桂平反的斗争中,进步文艺界和新闻界都给予了支持。
在演唱方面,越剧改革有了重大突破。 “新越剧”在实践中扩大了表演内容,原来活泼跳跃的主调(四宫调)已经不能适应。 1943年11月袁雪芬演奏《香妃》、1945年1月范瑞娟演奏《恋人情》时,在制琴师周宝才的配合下,创作了柔和哀怨的《赤调调》和《仙霞调》。 “ 分别。 后来,这两首曲牌成为越剧的主旋律,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唱腔。
在表演方面,一是从戏剧、电影中学习真实细致地描绘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的表演方法; 二是学习昆曲、京剧优美的舞蹈造型和套路动作。 演员们在塑造新人物的基础上,两全其美,逐渐形成了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独特风格。
舞台美术方面,采用立体布景、色彩缤纷的灯光、音响、油妆。 服装款式是根据剧情专门设计的。 色彩、材质柔和、淡雅,成为该剧艺术风格的组成部分。 20世纪40年代的越剧改革,建立了正式的编、导、演、乐、美高度一体化的艺术机制。 越剧观众的构成也发生了变化。 除了原来的家庭主妇外,还吸引了大量的工厂女工和女中学生。 上海解放前夕,“学升”、“东山”、“玉兰”、“云花”、“邵庄”等几大从事“新越剧”的剧团都受到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由中国共产党主办,拥有大量观众。 。
1949年上海解放后,7月举办了第一期以越剧界人士为主的地方戏剧研究班。 1950年4月12日,第一个国有剧团——华东越剧实验团成立。 1951年,国营浙江越剧实验团成立。 1955年3月24日,上海越剧院成立。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戏曲,特别是周恩来总理对越剧艺术给予了热情关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为了扩大越剧的表演方式,适应时代的需要。 华东越剧实验团与浙江越剧团进行男女共同主演的实验,创作并演出了《雪渡口》、《未婚妻》、《豆石亭》、《为孩子奋斗》、《山》 20世纪50年代至1960年代初,创作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祥林嫂》等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艺术代表作。 ”、《西厢记》、《红楼梦》等。此外,还有一大批蜚声全国的优秀剧目。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 《爱情侦探》、《追鱼》、《碧玉钗》、《红楼梦》等都被搬上银幕。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一批越剧剧团从浙江、上海传播到各地到20世纪60年代初,越剧已传播到全国20多个省市。 1954年起,上海戏曲学校开设越剧班和越剧音乐班。 1958年以来,浙江艺术学校还开设了多个越剧班。 1960年,上海越剧院开设书院及舞台美术班。 上海虹口、南市、静安等区也开设了学校或戏剧学校。 有计划地培养大批越剧专业人才。
1977年1月以来,一大批优秀传统剧目陆续恢复演出。 上海越剧院还先后创作演出新剧目《忠魂曲》、《三月春潮》、《鲁迅在广州》,塑造了近代史上伟大的历史人物形象。 浙江越剧团创作并演出了《五女祝寿》、《汉宫怨》、《胭脂》、《春江月》、《通江雨》等一大批优秀剧目、《花烛泪》。 南京越剧团还创作并演出了《莫愁姑娘》、《报童歌》等好剧目。 1978年,男女合演的《祥林嫂》被拍成彩色宽银幕电影。 《五个女儿的生日祝福》《莫愁姑娘》《春江月》《通江雨》《花烛泪》等剧相继搬上银幕。
一些在20世纪50、60年代成名的演员,如卢金花、王文娟、张云霞、卢瑞英、金彩凤、毕春芳等,在艺术上不断提高,风格更加鲜明。 继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付全香、徐玉兰、齐亚贤之后,又形成了新的演员。 流派歌唱。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越剧产业先后尝试体制改革。 上海、浙江、江苏大力培养新一代青年演员。 赵志刚、钱慧丽、方亚芬、陈颖、韩婷婷、单阳平、张瑞红、王治平、毛伟涛、董克迪、何赛飞、方学文、陶奇等新秀已蜚声海内外。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