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越剧大师程砚秋的传奇人生

author
0 minutes, 0 seconds Read

傅全香经常被越剧观众称为越剧界的“程砚秋”,这不仅仅是因为其在越剧界的地位,更是由于他的艺术风格。对于悲剧类剧目,如《梁祝》、《孔雀东南飞》和《情探》,无论唱腔还是表演,傅全香都具有程派青衣的神韵。
傅全香曾在叙述1939年的不平凡经历时表示:“我一生最喜欢、最敬佩的表演艺术家是程师砚秋。人们说我是‘越剧程砚秋’,但实际上我远远无法与程师相比。程师是表演艺术大师,我和他相比,就像池塘比大海一样。但我对他老人家的杰出表演艺术深深地敬佩和学习。
在1939年,我曾在大来剧场同马樟花、袁雪芬、钱妙花一起演出,而程师则在更新舞台(现在的中国大戏院)表演。我很荣幸能够看到他的表演,那时我对他的表演艺术不仅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而且是拚命学习。”
在程砚秋和傅全香住所之间,只有一条很近的路。傅全香常在演完自己的戏后去观看程砚秋的表演。尽管程的票价相对很高,但傅总是想方设法地弥补自己的财力,毕竟程的表演艺术值得一看。幸运的是,更新舞台和傅全香原来所在的大来剧场有着共同的木匠,这位木匠的女儿也是越剧爱好者,非常喜欢傅全香的唱腔,甚至主动带傅全香去他在木匠间的三层楼偷看程砚秋的戏。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看到了《窦娥冤》。尽管傅全香很少看京剧,但程的表演艺术迅速吸引了她,不由自主地陷入了热情的赞赏中。特别是程砚秋那高低时轻时重、恰到好处的唱腔,令傅全香十分佩服。从最初的入迷到后来的崇拜,再到开始自己学习唱腔,这是傅全香的成长经历。开始练唱时,傅全香面临着挑战,因为高音太尖、低音太粗、音量高低不均,也没有程砚秋那样恰到好处的唱功。然而,她坚持不懈地探索,不断精进技艺。此外,傅全香也着迷于弹词老艺人徐云志的演唱技巧,经常在无线电中欣赏他的表演。徐云志的一个特点是“字断音不断”,这在某些方面非常相似于程砚秋的唱腔特点。“程腔”对于傅全香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她将程砚秋和徐云志的唱腔作为自己的榜样,并全力模仿和琢磨这两位大师的演唱技巧。通过多次的反复练习和不断的实践,傅全香逐步找到了自己的发声方式,使自己的唱腔技巧更加恰到好处,得心应手。在学习程砚秋的唱法时,傅全香的演唱兴趣也从喜剧转变为悲剧,演唱风格也逐渐改变,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唱腔风格。这种变化可以说完全是程砚秋的影响造成的。
在越剧界,傅全香的唱腔极具特色:音质干净、音色美丽、音区宽广、气息流畅;真假嗓声无缝连接,能随心所欲地掌控音量高低,表现力、塑造力很强;旋律性、抒情性、戏剧性深度融合,收放自如,高低轻重、抑扬顿挫都严密地服从剧情变化;小腔花腔的运用技巧熟能生巧,尤其突出。在曲调上表现得跳跃性很强,有时候范围甚至超过十度。例如在《悼念周总理》这段唱词中的“祝酒千杯同庆功”部分,傅全香的音乐表现力得到了极大的展示。傅全香的唱腔具有很多特点,比如其中跳跃性很强,有时候音程跨度甚至达到十度以上。例如在《悼念周总理》中的“祝酒千杯同庆功”和《情探・阳告》中的“人道你无私多刚正,善与人间解冤情”三个字,都是通过跨越十度音程的大跳来实现情感表现。正是由于这些唱法特点,傅全香被人誉为“越剧花腔女高音”。由于这种唱法与程砚秋的“程腔”相似,因此人们也称之为“越剧程砚秋”。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