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戏剧是关于生活的,但却是说唱和舞蹈的结合。 这种表演逐渐被人们认可并出现在舞台上。 民间关于戏剧的传说有很多,那么越剧是怎么来的呢? 本期越剧文化为您揭秘。
“越剧”起源于“落地唱”,后被称为“女子班”、“绍兴女子文戏”、“德杜班”、“草台班”、“小歌班”、“绍兴戏剧”, “绍兴文戏”、“毛儿小歌团”、“绍剧”、“盛剧”、“山剧”等,首次被称为“越剧”。 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乐园演出的《德杜班》在《申报》广告中首次被称为“越剧”。 1938年以来,大多数戏班、剧团都被称为“越剧”。 然而,各个剧院报纸的标题仍然不一致,记者和撰稿人经常使用自己的术语。
1939年,兼任姚水娟《越阴台》导演的《大公报》记者范迪民受到李白《越女词》的启发,将绍兴视为越王勾践打败越王的复兴根据地。吴国,也是越剧的起源。 狄胜县是邵族之一,被著名越剧歌手姚水娟的豪言所感动:“我只想唱得更大声、更高更远”,于是为汝伯勋编着的《戏剧报》撰文起草、发表文章,纠正《越剧》的动机和意义,告知观众。 此后,各报纸上的“女子文戏”广告逐渐改名为“越剧”。 新中国成立后,更被称为“越剧”。
由于越剧早期被称为“越剧”、“绍兴文戏”,所以有越剧被称为“越剧”的说法。 其实是因为当时还没有“越剧”这个名字,借用了“越剧”这个名字。 然而,“越剧”其实并不是“越剧”。 但由于误传,越剧名称的翻译中也包含了“越剧”一词。 不过,从形式上来说,“越剧”的名称翻译应该是“Yue Opera”(有时也译为“YueJu Opera”)。 该称谓已被广泛应用于越剧专业书籍和官方文件中,并被报刊所接受。 并用了它,那天的《越剧》误译就成为了历史。
1906年3月27日,嵊县东王村香堂前,单口相声袁福生、李茂正、高秉火、李石全等人借了四个米桶打底,铺上门板,演出短剧《十片头像》和《十片头像》。 倪峰扇茶》和话剧《双金花》(下半场)。这是中国越剧首次登台试演,越剧(原名“小歌班”)诞生。这一天是被誉为越剧的诞生日。
1917年5月13日,小歌班首次进入上海,在十六铺“新华花园”演出。 由于艺术粗糙,观众寥寥无几。 随后,三批艺术家来到上海,但均告失败。 学习了绍兴大班和京剧的表演技巧后,他的艺术得到了提高。 1919年,小歌班开始在上海立足。
1921年9月16日,费翠堂、严焕亭等人组成的剧团在第一剧场演出。 当天,《新闻》广告中首次刊登“绍兴文戏”的名字。
1921年9月至1922年,男剧团艺人陆续将剧目改名为“绍兴文戏”,吸收了京剧、绍剧的表演程序,发展成为古装剧。 剧目受到海派京剧的影响。 主要编写和表演剧本剧目,演出地点为“大世界”、“新世界”等游乐园以及茶馆、酒店、小剧场。 主要演员有大三学生王永春、支伟勇,小单学生韦美朵、白玉梅、金雪芳,老学生马超水、小丑马顺、大面金荣水等。
1923年7月,嵊县商人王金水邀请男班艺人金荣水回家乡创办第一届女子班,招收20多名13岁以下的女童。次年1月14日同年,女团在上海升平歌台演出,被称为“猫儿小歌团”。
1925年9月17日,“越剧”首次出现在上海“申申”演出广告中。
1928年1月起,女班陆续来到上海。 到1941年下半年,人数已增至36人。女子越剧的著名演员几乎都聚集在上海。 该报评论说,“上海女子越剧一时风靡一时,近来更是一枝独秀”。 男班没有替代演员,最终被女班取代。
从1931年底开始,王兴华、陈妙仙、吕福珠等以及“东安舞台”、“四季春班”等一些女演员相继来到上海,但仍以男女混合演出。 女子越剧在上海站稳脚跟后,为了适应环境和观众的需求,以姚水娟为代表的一批越剧实践者进行了改革,被称为“改良文戏”。 各个剧团和班级竞相创作和表演新剧目。
1942年10月,袁雪芬以戏剧为例,在小莱剧场开始改革。 近两年,陆续聘请了董事、董事,包括于银(姚鹿丁)、韩毅、兰明(刘)、小张、陆忠、南伟、徐进等,大部分他们是年轻的业余戏剧工作者。 他们把改革后的越剧称为“新越剧”。
1955年3月24日,上海越剧院正式成立。 剧院聚集了越剧界一大批具有较高艺术素质的作家、导演、演员、音乐家、艺术家等专业人才。 在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方向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在国家话剧院发挥了表率作用。 此外,“青春”、“云花”、“合作”、“青年壮”等一批集体剧团也十分活跃,在演出演出方面也颇有建树。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越剧遭到严重破坏。 一批知名演员、创作人员和管理干部遭到迫害,越剧被迫停演。
文革后,越剧得到复兴。 1977年、1978年、1981年,越剧网上先后创作演出了男女表演的《忠魂歌》、《三月春潮》和《鲁迅在广州》,塑造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历史伟人形象。 ,还有近代史上的鲁迅。 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迫解散的区级越剧团得到部分重建,艺术活动得以恢复。
越剧的影响遍及全国的同时,也走出国门,在国际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在国外被誉为“中国戏曲”。
【结论】文化的传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戏曲是文化的一部分。 越剧的兴起、发展、衰落、复兴,都深深地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