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四、周五早上,当你路过天台老年大学门口时,都会听到清脆的二胡声,伴随着跌宕起伏的越剧曲调。 不知道内情的人以为这里正在表演,其实是某大学高级越剧班教唱越剧。
说起老年大学的越剧班,真是让人有点向往,又有点羡慕。 它的前身是一所将音乐与越剧相结合、但以音乐为重点的专业歌唱班。 2002年上半年起,越剧专业单独开班,由林玲、吴天琪老师搭档授课。
林玲老师来自新昌县,从小就喜欢唱越剧。 14岁加入天台更生越剧团,成为一名专业越剧演员。 1973年,天台更生越剧团解散,她转行到天台小学美术班当老师,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直至退休。
林老师的经历决定了她越剧的教学和演唱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越剧具有很强的韵味。 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背台词还是唱歌词,她自己都说越南语,也要求学生用越南语充分展现越剧的魅力。 二是熟悉越剧界的人物和各流派的演唱特点。 在教授每首唱腔之前,她总是先介绍原曲的演唱者、流派、演唱特点,让学生全面了解越剧界各个流派的人物性格和演唱特点。 也方便学生根据自己声音的特点选择唱段,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三是认真备课。 她把全日制学校的标准化备课带到了老年大学。 每学期开学前几个月,我们就开始准备整个学期的教学计划——在选择教材的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不同条件以及越剧各个流派的演唱特点,然后找到相应的教材。根据教材的乐谱进行录像,并重复检查和纠正。 学期伊始,整个学期的乐谱都会打印出来分发给大家,并将相应的视频刻录成CD,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购买,作为课外歌唱练习的基础。 四是课堂教学规范。 在教授每首歌曲之前,她总是介绍原剧本的情节、演唱者、流派和演唱特点。 然后,教学生们如何朗读越南语的歌词和歌词。 当她遇到天台口音和越南口音差异较大的单词时,她会反复修改。 教歌唱时,先教谱,后教歌词; 先教半句半句,然后连成句、偈。 当她在歌唱中遇到困难时,她会放慢速度,分解教义,把每一个音符(包括装饰音、圆点、休止符等)都唱到位,没有任何含糊之处。 经过长期坚持,学生的音乐阅读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林老师还非常注重指导学生歌声的收合和开合,纠正学生中“张开喉咙唱得越大声越好”的误区。 只有弹得好,才能唱出各个流派的特点。
再说说二胡老师吴天琪,天台出身,比越剧团乐队还要出色。 越剧团解散后,他来到文化中心工作直至退休。 目前在一所高级学院任教二胡班,并跟随林老师教授越剧。 他每次到学校都很早。 到达学校后,他开始打开音响设备,调整音调,准备上课。 他的钢琴演奏技巧本来就很不错,经过十几年教学过程中的精心学习和练习,已经达到了熟练的程度。 视频播放节目时,他将二胡与CD上的钢琴声和歌唱声进行搭配,让人分不清哪个是CD上的声音,哪个是吴老师的钢琴声。 教学时,林老师教半句,就弹半句; 林老师教整句的时候,他就弹整句; 当学生唱整首歌曲时,他会按照规范的方式演奏整首歌曲。 两人合作得相当好。
在林老师和吴老师的精心教导下,学生们收获颇丰,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 由此,在城内掀起了学唱越剧的热潮,甚至在距城二十、三十里的平桥、白河、滩头、渭树里等地也掀起了学唱越剧的热潮。 外面的大街小巷,人们纷纷涌向老年大学报名学唱越剧。 有些人虽然还没有到老人的年龄,但受到热爱唱越剧的老人的启发,来到老年大学学习唱越剧。 因此,越剧班的数量不断增加。 近年来,每学期举办2个班,每班学生100余人。 每个学期的报名都非常紧张。 有些人怕无法报名,天还没亮就赶到老年大学排队。
经过林老师、吴老师十几年的努力,老年大学越剧班的学生几乎遍布城市的每个角落。 这促进了越剧在我县城乡的普及。 公园、凉亭、广场、河边、老年协会的活动场所,甚至一些家庭的客厅,都成为越剧爱好者学唱越剧的小舞台。 看看石梁湾公园。 只要不下雨,公园里很大一部分人都是越剧爱好者。 他们要么来唱几首越剧,要么来欣赏别人唱越剧。 场面不亚于杭州西湖……
林、吴老师为活跃天台文艺、丰富老年人晚年生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于少平曹业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