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压箱底儿的经典老戏永不过时

author
0 minutes, 0 seconds Read

近年来,话剧《茶馆》等“老作品”的每一次亮相,总会引来掌声和热度,甚至形成“一票难求”的文化热点。 同时,一些新的创作也很难吸引人进影院。 有的即使一时好评,也很快被遗忘,成为舞台上的“稀罕客”,甚至沦为“一日游”、“节庆游”。 . 两者的对比不禁令人深思。 经典作品久演不衰,粉丝代代相传。 秘诀是什么? 今天的文艺要多出名家、通俗、经久不衰的作品,又如何借鉴经典、传承经典呢?

越剧演员侯长荣的越剧作品_越剧知识_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越剧/

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主演的北京人艺版《茶馆》.资料图片

戏剧是活的艺术,也是可以打磨的艺术

每一种戏都有自己的经典:现代话剧有《茶馆》、《雷雨》,京剧有《锁麟囊》,越剧有《梁祝》,豫剧有《朝阳沟》,还有《荷花》。 《河北梆子灯》……他们或早或晚创作,流传或长或短,但都成为了舞台上的“常客”。 “经典”二字,意味着艺术的高低,意味着时间的检验。 历史上,任何经典作品都曾是新作。 它们之所以经得起时间的筛选,成为各个艺术门类的瑰宝,是因为这些作品体现了某种艺术的本质规律,就像一道界碑,标示着这种艺术所达到的高度。

我们常有这样的感觉,《梁祝》仿佛就是为越剧而生。 故事虽然清晰,但每看一遍都会回味无穷,而《茶馆》足以“品”一部剧。 看其他作品时,不禁拿《茶馆》作参照:“这部剧有点《茶馆》的味道。所谓“味道”,其实是艺术的直观综合反映。 《茶馆》自1958年首演以来,以700多场的演出量,成为北京人艺乃至中国话剧的代名词。”作品传达出“这种”艺术的独特魅力。

戏剧艺术以表演立于舞台,又以表演传承。 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不仅源于思想内涵和故事情节,更取决于精湛的技艺。 京剧艺术家张火丁曾说:我永远唱程式。 她的“索林包”每场表演必火,几乎成了“灯迷”的节日,足以说明是一代代“角儿”对技艺的执着保护和传承,才得以保持纯洁“味”的延续,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不断传播。

越剧演员侯长荣的越剧作品_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越剧_越剧知识/

北京人艺首版话剧《茶馆》剧照及图片

同时,经典始终是开放的、面向未来的,不仅提供了精彩的内容,也提供了续写精彩的可能。 话剧理论家李煜说,老话剧的价值在于“本色如旧”,“能新能变”。 那些上演时间较长的剧目,往往具有较为柔和的身段,善于在时代审美语境中进行微调变化。 在这方面,谭鑫培、梅兰芳等艺术大师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从某种意义上说,舞台艺术在打磨作品上有着天然的优势。 戏剧是一种现场的、一次性的艺术,可以而且应该反复磨练。 这为创作者反复咀嚼生活的馈赠,耐心倾听观众和文学评论家的意见,并加以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事实上,经典作品正是以“小台阶”的形式登上了艺术的巅峰,也走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了他们温暖和力量。

在文化沃土上扎根的深度,决定了作品的厚度

经典作品之所以如此具有吸引力,还在于其根植于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作品的厚度,体现了创作者对人性的观察和感悟。 优秀的文艺作品永远是时代的产物,体现着一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质。 随着时间的流逝,物质的东西可能会过时甚至消失,但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经过岁月的冲刷,它会越来越亮。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例如豫剧《朝阳沟》就讲述了知青扎根农村的故事。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当代青年投身社会建设、报效祖国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更加丰富。 但我们今天看《朝阳沟》,依然会被作品中浓浓的家国情怀所打动。

如果把艺术看成是情感的外化,那么这种对祖国和故土的热爱是根植于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之中,具有治理人们情感世界的意义,能够最能唤起内心深处。 谐振。 经典作品在描写具体的人和事的过程中,捕捉和呈现意味深长的思想情感,并结合一定的艺术技巧。 技与道的统一赋予了作品持久的艺术生命力。 艺术形式因历史和人文的加持拓宽了审美空间,时代精神也获得了审美表达。 相反,如果创作者眼中只有表面的情感,热衷于表达一时的情感,追求短暂的刺激,那么他的作品很可能要么枯燥单调,要么浅薄庸俗。 即使有一些亮点,也像烟花一样转瞬即逝。

越剧演员侯长荣的越剧作品_越剧知识_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越剧/

四川话版话剧《茶馆》剧照及图片

感受生活的温度,决定作品传播的广度

更重要的是,经典作品还充满了生活的温暖,用艺术手法表达了百姓的心声。 这也是其所承载的文化精神、思想内涵和艺术追求能够真正触及受众的最根本保证。 人们走进剧场,希望欣赏精湛的技艺,受到美的熏陶,也希望舞台营造出一个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的世界。 戏剧既雅俗又通俗。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戏剧创造的不仅仅是一个艺术空间,更是一种道德标准。 在这里,生活中的善行义行被更故事化地表达,不公不义得到谴责和批判,向往成为“现实”,现实彰显远景。 舞美的生动感和冲击力,让作品的温度更加温暖。 当人们在舞台上看到自己和周围人的影子时,内心的悲欢离合就找到了出路。 如河北梆子创作的《宝莲灯》创作于1950年代后期,至今已演出1400余场。 这是一个著名的剧目。 当人们在台上为《沉香》热烈鼓掌时,掌声是对人间真情的颂歌,也包含着对孝道、惩恶扬善的赞美。 话剧《天下第一楼》于1980年代末首演。 经过30多年的舞台打磨,成为当代经典。 在韧性中感受历史的流动。 贴近大众口味自然有口碑,真正的经典作品是口耳相传,具有现实温度。

总之,艺术的高度、文化的深度、生活的温情,是经典作品与观众沟通的重要桥梁,也是作品长驻舞台的诀窍。 面对新时代条件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舞台美术创作应强化文化自觉,推出更多贴近人民口味、充满生活温度的精品力作,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有高质量的艺术创作。 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光明日报》(2021年1月10日第12版)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