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乐清所有资讯!
打开“阚乐清”微信公众号,点击右上角“…”,
就设置为星星吧~
字数:2735
阅读时间:约8分钟
从小学生到女主角,她栩栩如生,曲调优美如珍珠。 18岁出任乐清越剧团(现乐清戏曲艺术传承表演中心)团长,曾主演《梁祝》、《孔雀东南飞》、《洪湖红卫兵》 ,拥有优美的歌喉; 20年来,她执导了《双玉禅》、《别问奴才去哪儿》、《洗马桥》等大型剧目,荣获国家、省、市奖项,还带领剧团来北京演出; 退休后,她创办了晶晶西安社区越剧社,用剩余的精力传承越剧艺术……她就是国家二级导演、87岁的卢振芳。
在苦难中绽放
卢振芳是黄岩人。 说起与越剧结缘,就得从我的戏迷父亲说起。 当时,我的父亲是一名司机,跟随他的老板去了丽水。 那里有一个剧院,晚上有演出,舞台明星名叫吴美珠。 每当有演出时,她的父母就会带她和妹妹去看。 我父亲会弹钢琴,有时还会在乐池里为我伴奏。 六岁的吕振芳看表演全神贯注,模仿表演,引得观众刮目相看。 回国后,她和姐姐一起表演越剧。 她没有任何服装,在妈妈的缎子裤上剪了一个大洞,把头伸进洞里,双手伸进裤腿……
十几岁的时候,他们的家庭遇到了困难,但他们不愿意卖掉留声机。 袁学芬、付全祥、徐玉兰等人的唱片成为了这个家庭的精神食粮。 当时,父母还收养了一个女儿。 14岁时,三姐妹组成一个团队谋生。 她们当时被称为“横靖三姐妹”。 村里有庙会。 卢振芳饰演小生,继姐饰演女主角,妹妹饰演小丑。 他们的父亲听留声机并弹钢琴。
成名后,三姐妹进入当地五凤戏台学戏。 他们在三个月内登台演出,并经常被派往山区演出。 卢振芳回忆,她去山区演出时,睡的是土炕,铺着稻草。 村民们非常热情。 给它们喂红薯米,可以让她开心一整天。 好景不长,剧团解散了。 卢振芳既学小学又学女角,先后在大戏舞台、黄岩越剧团演出。 她的父母和妹妹来到了乐清民间戏团。
有一次,她来乐清民间戏班探亲,就留下来了。 后来新民剧团与共和国剧团合并成立民主越剧团(乐清越剧团前身)。 18岁时,她通过民主选举成为剧团团长。 在乡村演出时,土匪抢了风头。 作为组长,卢振芳半夜跑到乡办事处汇报了此事。 她说,这些经历让她变得更加成熟。
在成长中扎根
传承歌剧的创新精神,她主演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洪湖红卫兵》等数十部古今剧目,以优美的歌声和细腻的表演而受到赞誉。
《双玉禅》已经演出很久了。 作为越剧团第一代“曹芳儿”,卢振芳说,她排演这部剧是因为在温州市图书馆的《戏剧月刊》上看到一部由莆仙戏改编的雍剧。 剧中“曹芳儿”这个角色很感人,所以我就想自己来演。
20世纪70年代,她的表演《双玉婵》在乐清连续演出七场,场场爆满。 该剧在温州新中国剧院演出后一炮而红。 有些人晚上就睡在售票处门口,以便买票。 因为《曹芳儿》哭戏太多,吕振芳的声带出现了问题。 经过多次手术,她的声音变得沙哑,无法再行动。
于是,她开始做导演,培养张辣娇、王少楼等新人。 那时候可以演古装剧。 吕振芳在排演第一部古装剧《梁祝》时,花了很多心思,就地取材,服装道具都是自己制作。 “没有布景,观众就看不清楚。” 卢振芳说道。 当时舞台调度和效果没有模型可以参考,全靠想象。
当时音效有限,她就把黄豆撒在米筛上,发出下雨的声音。 雷鸣之声就像一块木头变成了齿轮,推到了后台平台上。 蝴蝶是用纸做的。 各种颜色的蝴蝶大小不一,用软铅线拴着。 华盖前画一排花。 操作者躺在花后的平台上,上下左右摇晃,真像蝴蝶一样。 飞行。
卢振芳回忆,剧团去演出时,要坐船去柳市,坐拖拉机去大井等地。 条件虽然艰苦,但也很愉快。 而她也在乐清成长、扎根。
1980年,她训练张辣娇饰演《双玉蝉》中的“曹芳儿”一角。 参加全省举办的首届青年话剧演员表演比赛,被评为十佳青年演员之一。 当时,卢振芳为王少楼排练《浪子三审》,在上海逸夫剧场演出时,售票处的队伍一直延伸到西藏路。 1999年,杨晓庆、杨鹤鸣联合导演的《洗马桥》荣获第八届省戏剧节优秀导演奖。
率团赴京演出
20世纪80年代初,乐清越剧团排练了《别问奴婢去哪儿》、《两只玉蝉》等多部剧目,巡演浙江、江苏等地,好评如潮,引起文艺界的关注。界。 1985年12月,经省文化厅推荐赴北京演出。
乐清越剧团首先在前门、长安街等各大剧院进行商业演出,随后受邀在全国政协礼堂演出两场慰问演出。 当时,这个剧团在北京非常受欢迎。 经有关人士推荐,乐清越剧团有幸于12月22日进驻中南海为中央领导演出。
演出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演出的是乐清越剧团原创剧目《莫问奴归何处》。 当天的演出很成功。 观看演出的中央领导都没有离开演出。 在卢振芳看来,这是对剧团演出最大的认可。
中南海演出从演出时间到道具安全都有很多严格的要求。 比如表演时间不能超过两个小时,《别问奴隶去哪儿》原来的表演时间是两个半小时。 为此,吕振芳修改了剧本,并组织演职人员连夜排练。 道具的安检也遇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问题,卢振芳想尽办法解决。 进入中南海演出前的三天准备期间,她忙碌而紧张。
事实上,在北京的二十多天里,卢振芳几乎都是在忙碌中度过的。 演出反响热烈,北京各大媒体纷纷采访。 一个县级小剧团能有如此出色的演出,让所有人都感到惊讶和好奇。 作为团长,卢振芳除了排练演出外,还忙着接待各界记者,与北京文艺界人士交流。 当时,剧团依靠宿舍的电话号码与各界进行联系。 因为不知道电话什么时候打来,又不能错过,所以陆振芳就守在了电话机前。
当年在北京的演出,是乐清越剧团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使乐清越剧团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剧团转变为全国有影响力的专业艺术团体。 卢振芳的名字也被更多人所熟悉。 30多年过去了,带团来京演出对于卢振芳来说,记录了她职业生涯中的辉煌时刻。
1988年任闽南艺术团团长。 乐清越剧团被评为省一级剧团,她被评为优秀管理工作者。 1991年被评为全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
传承越剧艺术
1999年,香港戏曲研究中心聘请卢振芳担任导演和讲师,她编排了多部短剧。 2000年,她编导了《梁祝》、《碧玉簪花》等多部话剧,为香港城市大学学生讲解“戏剧艺术表演”。
“谢谢你们明天在景贤社区越剧社为大家进行辛勤的指导……”昨天,记者在乐城一家养老服务中心见到卢振芳时,她正在和会员讨论第二天的课程。
2010年,她在乐城街道景贤社区创办了景贤社区越剧俱乐部,以中老年越剧爱好者为对象。 从此,银河之上的古桥上时常传来阵阵优美的越剧唱腔。
“越剧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误解中成长,在赞美中崛起。” 卢振芳说,俱乐部成立之初,活动场地经历了三次搬迁。 越剧社每年给她1000元的培训费,但她总是用这笔钱请会员吃饭。
2018年,在乐清首届“十大最美文化礼堂文学社团”演出中,18位团员身着紫色旗袍,用歌曲《清水塘》惊艳全场。 全场掌声雷动,他们获得了学会成立后的第一个奖项。 。
在卢振芳的带领下,俱乐部现已拥有《穆桂英挂帅》、《王老虎劫案》等多部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 多年来,她坚持认真唱歌、踏实做人的原则,不断表达越剧诗意,让更多的人爱上越剧。 她也希望乐清越剧能够有更多优秀的新剧目登上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