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起源于落地唱书,后又有称为女子科班、绍兴女子文戏、的笃班、草台班戏、小歌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髦儿小歌班、绍剧、嵊剧、剡剧等。第一次称越剧,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乐场演出的的笃班,首次在《申报》广告上称为越剧。1938年起,多数戏班、剧团称越剧。但各戏报上的称谓依旧不统一,记者与投稿者经常各用各的。1939年,《大公报》记者樊迪民,兼为姚水娟之越吟舞台的编导,受李白《越女词》之启发,兼考虑绍兴是越王勾践生聚教训击败吴国的复兴基地,而越剧发源地嵊县是绍属之一,又受越剧名伶姚水娟我就是要越唱越响,越唱越高,越唱越远之豪言触动,遂给茹伯勋编的《戏剧报》写稿,刊出正名为越剧的动机和意义的文章,告诸观众。[自此以后,各报女子文戏的广告陆续改称为越剧,新中国成立后,更是统一称为越剧。
因越剧早期曾用绍兴戏剧、绍兴文戏为名,故有将越剧称为绍兴戏的说法,实是因当时无越剧之名而借用绍兴戏之称,但越剧实际上并非绍兴戏。然因讹传讹,越剧剧名的翻译中也有了Shaoxing Opera一词。但正规表述,对越剧剧名的翻译,应是Yue Opera(亦有翻译成YueJu Opera者),此称谓已被越剧专业书籍及官方文档广泛应用,亦被报刊媒体所接收并使用,而当日误翻之Shaoxing Opera则成为了一个历史